《惊梦》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戏。
不过几天前可不是这样想的。首演之后,我发现自己没有看懂。
也难怪,台上在造梦,台下我眼皮打架。这不怪戏,我看任何戏都有可能睡。
然后接连两天我做了很心塞的梦。梦是美梦,醒来之后喜欢的人还是与我无关。不是说好忘了么,为何还会梦到。
然后鬼使神差地,我二刷了这部戏。
一
故事还是很清晰的。《仲夏夜之梦》的故事移植到了今天的上海,只不过叙事的中心放在了海伦娜身上。
仙王在海伦娜两次面临感情抉择的时候,两度将她带入《牡丹亭》的梦境。这两段梦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伦娜之后面对感情的态度。
戏的开始,半隐在侧幕中的乐手缓缓地拉着琴,声音穿透音箱中传来的延绵不绝的雨声。中间掺杂着的收音机似的白噪音,似乎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梦境。
雨夜回家的海伦娜。换衣服,入睡,第一场梦境展开。梦是潜意识的呈现,入梦伊始,就看到海伦娜孤独抽泣的剪影。
梦中的地板分裂游离,海伦娜在满是积水的房间艰难地行走,这里音效和演员的动作结合得很好。
梦里,心上人(狄米特律斯)被无数人簇拥,自己拼命挣扎也无法触碰,他眼里永远看不到她。
白天,心上人就在自己的身边工作。他的一举一动她都感觉心被撩动,他工作的交谈她一句都听不清,她的瞳孔全被他的影像占满。
然而有一句话她听清楚了,他明确地拒绝了她的心意。
仙王和仙后闯入了海伦娜的世界,他们想帮助这个在痛苦中挣扎的女孩。
在一张悬浮的床上,海伦娜坠入了杜丽娘的游园惊梦。不过醒来之后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只是从歇斯底里变为心灰意冷了而已。
此时仙王仙后的矛盾也已显现。之后便是与原著如出一辙的由「魔汁」引发的闹剧。
在仙王的「魔汁」帮助下,昔日可望不可得的心上人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然而海伦娜显然变得更加不安,这突如其来的爱比梦境更加不真实。
在《牡丹亭》的第二段梦境中,海伦娜和狄米特律斯,仙王和仙后一一闯入,三段感情各自发展。
梦醒之后,所有的痛苦,渴望,不安都慢慢褪去,海伦娜选择了卸下包袱拥抱生活。她路过了心上人,她路过了相亲角,她带着好心情逛街…
二
其实剧情就是这样了,如我写的流水账所述。
官方文案里对这部戏的呈现效果的描述写得很棒,大家摘抄的很多,我也不打算重复了,只说说自己的感受。
相比剧情,光怪陆离的梦境,天马行空的幻象,才是这部戏的更大魅力所在。创作者们用一切可能的舞台元素和表现手段,构建出一场视听盛宴。
我最喜欢的是《牡丹亭》的两段梦境。几面屏风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剪影或交替出现,构成一种蒙太奇的剪接效果;或闯入对方的空间,呈现出一种梦中相会的意象。影子没有表情,没有言语,演员们用充满情绪的肢体语言来叙事。另外,通过控制光源的远近,原本只能在平面上游走的影子,还会前后渐入渐出,原本二维的影子似乎变成了一幕幕立体图景。快节奏的视觉叙事加上令人心悸的急促音效,将情节和情绪表现得很传神。
耳鸣般聒噪的音效贯穿在各种梦境、幻象和现实之间,不时出现的电话铃声更是一种压迫。它负责打断梦境,把海伦娜拉回现实中承受更直接的痛苦。
在这个故事里,梦境与现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直到杂糅在一起。潜意识被放大,舞台上充满着被具象化的浓墨重彩的情绪。
演员的肢体语言很丰富。之前对主演杨子奕的认知,就是一位擅长演肢体剧的演员。无论是优美的舞蹈动作,还是歇斯底里的肢体释放,都完成得比较到位。另外扮演狄米特律斯的演员把一些Poppin动作运用到表演中也让我印象深刻。
三
问题并非不存在。第一场的时候,我觉得很多台词被刻意模糊掉了。演员像在自说自话,任由聒噪的背景音效盖过。当时我的理解是,创作者故意使用这种形式,这里的台词与其说是台词,不如说是音效的一部分。
不过效果显然并没有达到预期。我看到网络上有观众质疑当天的音响是不是出了问题,导致演员的台词不清楚。
二刷的时候,感觉大部分台词清晰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作过调整。
后来跟朋友探讨这个问题,她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他们这次的试验性很明确。演员的肢体非常棒,如果把台词全删掉这就是一部完美的戏。我认为对台词的处理,要么无比清晰,要么彻底让观众听不清楚。故意和不故意不应该由观众去揣测,观众就负责感受。如果他们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哎呀!不知道他是音响坏了还是什么?那就是他们的问题。」
不过我觉得呢,这部戏还没达到把台词全删掉而不影响叙事的程度,毕竟有来自各个时空的不同身份的好几组人物。对故事原型不了解的观众,仅评视觉去理解剧情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台词还是得有。但是不同功能的台词,确实应该差异化处理,区分明显一些。
不过瑕不掩瑜,这仍是我近期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这75分钟,可以说是充满想象力的舞台和极具表现力的演员,用声音和视觉作画。
这场惊梦,值得你身临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