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报告出炉:九成孩子睡眠不足;心理健康提案2021年两会期间不断涌现~

当值编辑 | 大花

2021年3月,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发布,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完成,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与专题报告三个部分组成。

本书总报告《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现状、趋势与服务需求》(以下简称《总报告》)由心理所陈祉妍博士与郭菲博士撰写完成。《总报告》对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现状与趋势、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并与2008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对比,提出了维护和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总报告》依据的是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核心样本,经过全国公开征集与筛选,其地域覆盖了全国东、中、西部的12省市;采集对象涵盖了各年龄层、各行各业人群;在全部有效样本中抽取代表性较好的样本,构成由5098个样本组成的核心样本。核心样本的人口学变量特征为:男性占44.3%,女性占55.7%;年龄范围为18-76岁,平均值为31.4岁,标准差为9.5岁;城镇户口占62.8%,农村户口占37.2%;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占19.4%,中专/大专占25.4%,大学本科占47.0%,研究生及以上占8.2%;东部地区占69.0%,中部地区占12.0%,西部地区占10.8%,东北地区占8.2%。

本次调查的核心问卷是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为陈祉妍等于2008年编制的多维心理健康评估工具,适用于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该工具包含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认知效能、适应能力5个分量表,既可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可反映个体内部的优势与不足。除核心监测工具外,本次调查同时使用了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多维生活满意度问卷等调查问题。

2020年心理健康情况

1

心理健康状况地区差异显著

结果发现,心理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仍然显著,东部地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其他地区。以抑郁调查结果为例,东部地区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13.4%,东北地区的检出率为12.4%,中部地区的检出率为20.6%,西部地区的检出率为20.1%。

城市户籍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农村户籍人口,其中,低收入、低学历、无业/失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农村户口的抑郁检出率为16.5%,高于城镇户口的检出率14%。

2

不同户口、学历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对户口类型不同的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发现抑郁水平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户口人群中抑郁高风险的检出率为16.5%,略高于城镇户口的检出率14.0%。

不同学历的调查对象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差异。以抑郁为例,大学本科及以上群体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13.6%,中专/大专群体的检出率为16%,高中及以下群体的检出率为18.1%。

3

年龄差异显著

将调查对象划分为四个年龄段:18~24岁、25~34岁、35~44岁、45岁及以上。分析发现,年龄差异显著。随着年龄增大,以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衡量的心理健康指数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25~34岁组与35~44岁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18~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45岁及以上组高于其他各年龄段。抑郁水平则呈现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

这一结果提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心理健康蓝皮书还发布了关于青少年群体、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留守儿童等群体详细的心理健康报告,如想了解,可购买蓝皮书获得全部报告。

十年变迁情况

2007年末至2008年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进行了首次全国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包含成年人有效数据6720份。2020年调查在设计上采用了一部分与2008年调查完全一致的题目,以便进行跨年比较。

1

心理健康意识有所增强

心理健康意识体现为认识到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2020年调查中94.0%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工作是重要的,与2008年87.9%的占比相比,提高了6.1个百分点。

2

对未来心理健康状况表现乐观倾向

在预测未来5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时,人们普遍表现出乐观的倾向,在评估预测周围的人未来5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有50.2%的人认为未来会更好,有17.1%的人认为不变,有32.7%的人认为可能会变差,在评估自身的变化时更加积极,有67.9%的人认为自己在未来5年心理健康状况会变好,18.5%的人认为会不变,有13.6%的人认为会变差。

过去10年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地区差异可能有所扩大,东部地区的优势日益突出,而基于过去经验,东部地区调查对象也对未来的心理健康水平抱有更积极的预期。

3

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多重

调查询问人们需要哪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分析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平均来说,人们会在七个领域中选择三个领域,意味着人们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是多重的。

具体来看,选中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大约七成调查对象选择了这个领域,提示着人们普遍意识到自己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责任与作用,希望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选中率居第2位的是人际交往,大约六成调查对象,选择了此领域,提示着人们重视人际交往的满意度,希望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这方面的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对心理疾病防治的选中率不足半数提示着,虽然人们重视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但总的来说人们对这方面支持的主动获取动力不足。

女性在各项心理健康知识需求上的选中率均高于男性,表现出更强的心理健康知识渴求。

不同年龄段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表现出差异,年龄越低需求水平越高。这一年龄差异提示我们青年群体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更强的需求,在心理健康科普工作中要侧重对青年群体的服务。

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总报告》提出了维护和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重中之重的建议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针对性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我们通过青少年、大学生、科技工作者、医务人员、产业工人五种类型具体来看一下: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显示,十余年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稳中有降。抑郁的检出率保持平稳,但睡眠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

 01 

抑郁检出率与十余年前相当

1. 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4%

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为7.4%,与2009年保持一致。

各样本抑郁的检出率(%)

2. 群组间差异与十余年前基本一致

女生抑郁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女生有抑郁倾向的比例为18.9%,高出男生3.1个百分点,重度抑郁的比例为9%,高出男生3.2个百分点。

非独生子女青少年有抑郁倾向的比例为17.3%,与独生子女相当,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7%,高出独生子女1.4个百分点。

抑郁检出率的人群差异

抑郁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一成多高中生重度抑郁。

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对抑郁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抑郁的平均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F(8,15161)=105.13,p<0.00l,ηp2=0.05),小学阶段没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二显著高于小学阶段,显著低于初三以及高中阶段,高中阶段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但三个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

各年龄段的抑郁检出率和得分发展趋势

 02 

睡眠不足现象持续恶化

1. 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8个小时

分学段的分析发现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为8.7个小时,初中生为7.6个小时,高中生为7.2个小时。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倡导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9和8个小时。

然而本次研究发现,95.5%的小学生睡眠不足10小时,90.8%的初中生睡眠不足9小时,84.1%的高中生睡眠不足8小时。

各学段的睡眠时长分布

1. 总体来说,青少年的睡眠时长比2009年缩短

年际比较来看,相比2009年,各个学段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小学和初中阶段上学日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40分钟,高中阶段减少约10-20分钟。

小学生周末的平均睡眠时长减少10-20分钟,初一初二年级减少约20分钟,初三以及高中阶段下滑更为严重,减少40-60分钟。

即,初三以及高中学生连周末补觉的机会也在减少。

睡眠时长随年级变化趋势的年际比较

本次调研发现,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和个人心理素养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表现为人际关系越好,饮食习惯越健康,运动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大,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低,睡眠质量越高。

建议青少年以吃好睡好运动好为目标,全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号召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相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当前这个数量逐渐增加的群体,而且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抑郁、ZS等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把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的健康体检内容,更是将学生作为四大重点防治群体之一。因此,调查追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现状与动态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其满足程度设计了专项调查。调查大学生总人数为8446人,平均年龄为20.1岁,其中本科生3631人,大专生4816人;男性2941人,女性5494人,12人性别数据缺失。本次调查主要有以下发现。

1

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一定比例的抑郁、焦虑等问题不容忽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睡眠不足的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43.8%的大学生表示最近一周中有几天睡眠不足,7.9%的大学生表示超过半数时间,而4.4%的大学生表示几乎每天都睡眠不足。

针对较普遍的大学生睡眠不足问题,报告建议,学校和家长应加强睡眠健康的教育及其他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加强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进充足睡眠,维护长远的心理与生理健康。

大专生在抑郁水平、焦虑水平、睡眠质量、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好于本科生。报告还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本科女生的抑郁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本科男生、大专男生和大专女生这三个群体。抑郁是ZS的高危因素之一,随着抑郁水平的升高,ZS意念的出现比例显著上升。而在抑郁风险较高的群体中,ZS意念出现的比例较高。

报告建议,家长和老师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要主动识别和支持抑郁高风险群体,以防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高校在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应针对存在抑郁隐患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尝试体验,增加学生在未来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通过日常的心理健康自我检测及建议推送、通过提升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抑郁问题识别能力、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支持能力,有助于从多角度为一问题严重的学生提供主动支持。

2

心理健康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但仍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意识较低、亟需提高的仅为4%,心理健康意识处于中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的为39%,而心理健康意识较强的为57%

本调查以情绪调控技能为代表来评估心理健康技能。情绪调控技能以情绪觉察为基础,并包括以人际支持、认知重评、转移注意三种方式。调查发现,60.8%的大学生至少拥有三种情绪调节方式中的一种,其中转移注意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情绪调控方式。采用相关分析发现,利用人际支持是大学生最有效的情绪调控方式。由于大专生利用人际支持调控情绪的水平高于本科生,这也部分解释了前面发现的大专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本科生的结果。

针对这些调查结果,报告指出,应通过更多的宣传和科普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理解。通过课程教育、团体活动、个体与小组咨询等形式提高这部分大学生的情绪调控技能,有助于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健康。

3

心理健康知识需求丰富,需求满足程度显著高于全国普通水平,但咨询便利性仍需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丰富,排前三的依次是:人际交往、自我调节及职业指导

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显著高于大专生。大学生中将近九成知道本校有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咨询,但仅有21.4%的大学生使用过心理咨询服务。

对于校内心理咨询服务,分别有38.0%的本科和11.9%的大专生表示不便利。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大学生更多采用校外心理咨询服务,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更专业的治疗服务,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心理咨询的时间较长,也往往超过学校提供的限次。整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满意度高

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大学生的需求强烈,报告建议未来可针对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自我调节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针对性的提供课程。加强职业指导方面的心理服务工作也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治“已病”向治“未病”、从治疗性向预防性的更积极的转变。

此外,针对仍有部分学生觉得校内心理咨询服务便利性不够的问题,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是哪些原因影响学生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学生的顾虑、病耻感等内因,应加强科学宣传;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人力不足、开设时间不足、预约流程不畅等情况,应从队伍建设、流程制度完善等方面逐步解决。


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

本书分报告《2019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分报告》)由中科院心理所郭菲博士与陈祉妍博士撰写完成。

《分报告》调查分析了工作特征、生活压力、个人特质等方面对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与2009年、2017年的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还考察了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与需求;提出了提升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2019年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及其隶属机关和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共收集了有效问卷12317份, 年龄范围为18-70岁,男性占48.8%。在学历方面,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占1.7%,大专占4.4%,大学本科占23.2%,硕士占32.6%,博士占38.0%。在岗位分布上,科研人员占55.4%,管理人员占22.7%,支撑人员占21.9%。

1

抑郁

有24.0%的科技工作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其中6.4%的科技工作者属于高风险人群;

男性科技工作者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女性;

中级职称和无职称者抑郁程度相对最高,存在抑郁倾向的比例相对最高;

科研人员和支撑人员的抑郁水平高于管理人员;

30岁以下人群的抑郁高风险比例最高。

2

焦虑


有55.5%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其中13.3%的科技工作者属于中重度焦虑;

40岁及以下的科技工作者呈现显著更高的焦虑水平;

中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焦虑水平最高,存在焦虑的比例(14.5%)相对最高。

有何心理健康的服务需求?

60%以上科技工作者需要职业指导与工作、调节情绪两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成左右的人需要教育孩子、提高自信、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超过三成的人需要婚姻与家庭关系、心理疾病治疗与预防、增强适应能力的心理健康服务;

接近八成的人认为应该定期做心理健康状况监测;

58.9%的科技工作者愿意参加心理健康普及活动;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心理咨询,71.6%的科技工作者愿意接受。

心理健康服务有困难和阻碍吗?

70.3%的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法便利获得心理健康服务;

40.6%的人认为费用构成使用心理服务的困难;

如果使用心理健康服务,约一半的人怕被同事误解;

六成人表示自己“不能判断何时去求助”。

未来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议

1. 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

a) 年度体检应包括心理健康筛查项目;

b) 为筛查出的高危个体提供就诊和转诊指导,避免出现延误干预和治疗时机;

2. 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综合平台,增强服务资源供给如热线电话咨询或网络预约、网络咨询等等; 

3. 加强心理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普及;

4. 缓解工作压力,加强团队支持,对于工作制度、环境客观条件进行改进和调整,营造关爱与支持的环境、氛围。

科技工作者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他们保持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潜能、高效工作的基础。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有助于发现问题;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参考。

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

1

医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

报告指出,我国医务工作者以抑郁、焦虑为代表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比例不容忽视

有72.3%的医务工作者无抑郁倾向,有27.7%的医务工作者可能存在抑郁倾向,在不同岗位上的医务工作者存在较高抑郁风险的比例为5.1%到12.8%不等。特别是有超过1/10的医生存在较高的抑郁风险,这一比例相比于护士、管理人员等其他群体更高。

焦虑方面,有80.2%的医务工作者无焦虑倾向,19.8%的医务工作者有焦虑倾向。医务工作者的焦虑水平同样为医生为最高、护士次之,但各类岗位之间的差异小于抑郁水平上的差异。

同时调查发现,相比于其他岗位,医生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产生的一种情感过度消耗、疲惫不堪、对待服务对象冷淡、负面的态度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出现工作倦怠的个体通常会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这种状态不仅仅影响到工作,也会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活和情绪状态。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对于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关注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群体差异

蓝皮书指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群体差异

30岁至45岁年龄组的群体的心理健康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在工作年限上,工作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工作5-10年和10年及以上的医务工作者。工作不足1年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工作10年及以上的医务工作者。

蓝皮书指出,需要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生涯支持,特别是在职业发展初期阶段

本次调查发现,工作年限在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各类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这显示,医务工作者心理问题高发的阶段并非在入职之初,而是在对工作内容初步熟悉、工作身份初步适应之后,仍存在一段时期适应发展上的困难。要重视这个阶段医务工作者在职业发展上的压力,加强对其的相应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整体的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不同工作年限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

3

工作-家庭冲突影响医务工作者工作倦怠水平

蓝皮书调查发现,医务工作者普遍报告工作对家庭的影响较为突出,特别是已婚、有子女的医务工作者。

工作-家庭冲突是指“个体在工作与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的需求不一样,因此会导致工作家庭间的冲突”。工作-家庭冲突会影心理健康和工作倦怠水平,随着工作—家庭冲突水平的升高(工作侵扰家庭越多),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工作倦怠水平越高。

因此报告指出,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家庭平衡的促进需要得到重视。不仅要关注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对其家庭的影响,男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家庭冲突也不容忽视。

在维护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时,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减少工作对家庭的不利影响。从内部来说,要通过讲座培训、加强宣传等方式增强医护人员维护工作与家庭平衡的意识,提高应对技能。从外部来说,要从制度和措施上给予一定保障,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例如,对于家庭中子女年幼、生育二胎的医务工作者,给予时间上、空间上的灵活安排,减少冲突和压力。

4

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意识较强,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尚有待提高

蓝皮书指出,医务工作者普遍拥有心理健康意识,然而实际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掌握仍需提高。医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好于其他岗位,而实际的调查情绪的技能和方法掌握上差于其他岗位。

心理健康素养是一个能综合反映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的理念、认知、行为、节能水平的健康指标,其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素养影响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最终作用于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要关注多种方面的培养。

蓝皮书指出,注重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对于医务工作者自身和病患都有好处。由于身心健康的交互作用,许多罹患躯体疾病的患者同时也存在各种心理压力,就医时常常伴随着心理疏导的需求,甚至在部分科室就医的患者中有较高比例的人员存在心理问题或心因性躯体不适。因此,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掌握比普通人群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以便更好地及时识别并有效引导患者获得恰当的治疗。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 “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心理健康服务要求更高的心理健康素养,这也对医务工作者这个职业群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医护人员战斗长期战斗在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线,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因此,维护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健康素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当我们在赞美“医者仁心”的时候,让我们也不要忘记,医护人员本身的心理健康,也是值得被关注的。

产业工人心理健康情况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个体层面,影响着个人的幸福健康;在群体层面,影响着群体的生产力、创造力,维护和促进产业工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发现,我国产业工人抑郁问题多发,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产业工人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健康需求,2020年的调查中以广东地区产业工人为取样,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为产业工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采集有效样本927份,主要调查对象是广东地区从事运输业和制造业的人员。其中,男性57.3%,女性42.7%;年龄范围为19~68岁,平均年龄33.9岁;城镇户口61.4%,农村户口38.6%。本次调查主要有以下发现。

1

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农村女性抑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产业工人中13.3%有抑郁倾向,6.0%属于高风险群体。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总体差异不大,但抑郁高风险的比例略高。

调查还发现,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有显著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也与以往研究发现一致。就焦虑水平而言,11.1%有焦虑倾向,并且女性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抑郁和焦虑水平方面,农村户口的女性群体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群体,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应特别关注农村户口女性产业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因此,有关单位和群团组织应关注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生活压力和情绪健康,改善产业工人中农村女性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处境;为这一群体重点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可得性,通过针对这一群体需求的心理健康科普工作,提升其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总体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家庭满意度最高,生活压力满意度最低

本次调查中采用7个题目,分别评估了产业工人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以及在工作、家庭、物质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精神生活、生活压力这六个具体领域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57%的人认为生活总体来说较满意,但有21.8%的人对生活总体感到不满意,这一比例超过了1/5,值得关注。

具体各领域满意度来说,满意度最高的为家庭满意度,其中75.6%倾向于满意,11.9%倾向于不满意;其次是身体健康,其中70.2%倾向于满意,18.8%倾向于不满意;而最不满意的是生活压力方面,其中只有49.2%倾向于满意,而倾向于不满意的则高达30.5%,说明产业工人群体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不高,倾向于满意的比例为60.3%,倾向于不满意的为18.6%。

这一结果提示,工作可能是产业工人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应保障产业工人工作环境的安全健康,避免超时工作,促进工作环境的人际和谐,以便从工作方面减少压力来源。同时可通过心理健康科普讲座、宣传单、网上资源等方式,倡导科学的减压方式,鼓励职工通过人际支持等方式有效疏导压力。

3

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需求,主要集中在自我调节、教育孩子和人际交往方面

本次调查发现,产业工人中不论男女,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排名前三的都依次为自我调节、教育孩子和人际交往

在这个群体中,对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需求格外强烈,特别是在有子女的调查对象中,男性对教育孩子的知识需求率为53.1%,女性则高达56.4%。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等引发广泛关注,本调查结果中产业工人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着希望得到科学的指导和支持的迫切需求。

因此,有关单位的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应协调心理健康专业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讲座、培训、答疑、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为产业工人养育子女方面的困惑提供解答方案,为家庭养育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专业支持。

调查还显示,产业工人对“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需求率最低,说明广东地区产业工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意识还有待提升,对于心理疾病防治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疾病相关知识会阻碍个体对心理疾病的及早识别和有效应对,对个体的健康、工作、家庭等各方面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有关单位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针对产业工人进行常见心理疾病的科普。

针对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今年的两会,关于心理健康提案不断涌现,特整理提案专辑

1.呼吁全社会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全国政协委员陶凯元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主要问题有:

学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通过家长、教师传导给青少年;

社会性支持不足。

她呼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尊自爱欣赏他人#;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

2.建议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2021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陈爱莲带来了《关于构建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议》。

陈爱莲表示,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政策执行不到位,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所覆盖的学生、家长范围狭窄,社会、家长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陈爱莲建议应整合现有资源,构建覆盖全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开展青少年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开展青少年抗抑郁防治工作。

陈爱莲还建议,加强全国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发挥社会各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3.代表建议将抑郁症纳入医保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副校长李小琴指出,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抑郁症发病率达到2.1%,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全国抑郁症患者超9500万,成为心理健康问题“重灾区”之一。

但抑郁症干预治疗可及性不足,重点人群干预有待加强。

目前,抑郁症尚未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心理咨询更未能进入医保范围。她建议加强抑郁症防治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将抑郁症防治纳入工会职工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体检项目中增加抑郁症筛查项目。

统筹指导公益组织开展心理服务进校园活动,落实各类学校抑郁症筛查,为师生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她特别提到,要细化社会保障措施,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4.建议千人以上中小学配心理教师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建议,应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业编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议确保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须配齐1至2名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5.建议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据世卫组织,中国泛抑郁人数超9500万。很多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在儿童时期。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建议,针对中小学校教师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制度,实行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6.建议网约车司机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蓬勃发展,网约车司机数量日益增长。调查显示,通过网络平台快速搭建起供需双方对接渠道,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同时,网约车行业的发展为社会特别是青年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记者3月3日获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州法院副院长李迎新建议,对网约车从业人员明确责任划分、逐步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展网约车司机身体和心理健康测试。

7.建议农村学校增设心理辅导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熊建明建议农村地区学校增设心理教师岗位编制和增设心理辅导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此外,建立教师联系帮扶制度,开展好适时的问询、谈心、家访等活动,满足留守儿童心理诉求。

- end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30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61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089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42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4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44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2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78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16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6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5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59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3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59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