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哲学和国学经典特别富于暗示,中国的哲学和思想都有很多的含义
孩子是为父母活着的,为了父母而读书,为了父母而努力,为了父母而学习,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只有当孩子为自己而努力而学习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的为自己活着
翁亭记中记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心境,感觉
讀易經要讀原注,如果讀有解釋的就把思維固定了,讀原注老子易经有很多版本,如果你看了,会觉得这些内容咋一看相同,仔细看有各不相同,怎么理解翻译都觉得不够好,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理解也不一样
一种翻譯就是一種解釋,多麽厲害的人都解釋不了當時的意境,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读原著会有自己的思想认识,而不受其他人的注释的局限,读别人的翻译,就会丢掉很多,丢掉文章的原汁原味,不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找到合适自己的就好,合适自己的认知,合适自己的经历,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点就好,虽然他不是最正确的,不是最对的,但是适合自己
讀易經要讀原文,就像吃飯一樣要自己嚼過的才香,有翻译的,就像我们吃了人家嚼过的饭,没有味道,
读原文原著让孩子自己感觉到文章中的暗示含义,自己感觉到方向和可能性,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逃避痛苦,追逐快乐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如果有了解释,有了范文,孩子很容易受到引导,写文章就会想到范文,而不是自己说的话
虽然写的也很好,但是就是少了一点感觉,好好的观察生活,积累好词好句,用自己的手写出自己的内心,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累积表达,是自然而然的事,要善于观察,再加上词语的累积,对孩子的写作和讲话绝对有好处,也可以每天或一周挑战杯一首古诗,被一句优美的古诗词,累积多了,他就会用了有用了
大人也读,孩子也读,不管孩子怎么样?大人就坚持读,孩子的榜样就在那里,所谓的家风就是影响着人成长的氛围,好的家风就是一有时间一回到家就读书,而不是坐在沙发上刷手机,看电视
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惰性,自己的无知,而不是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对别人要求少一点,自己多就寻找自己心灵上的快乐,孩子的脸上可以直接反映出家庭的现象
要有学习的动力,要满足底层需求,孩子的底层需求是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有健康的身体,情绪温和的父母,让孩子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孩子有了这些底层需求的满足,才能去思索学习的动力,孩子经常受到批评,指责,打骂孩子的状态一定是经常处于恐惧不安中,不能很好的发挥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