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少年台湾》,书的扉页上一句话吸引了我,“这本书合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刚开始,我以为它是一本旅行日记,阅读后我认为它是一本人物类纪实。这本书收录的文章可分为两个时间段:1999年11月到2000年12月,以及2007年1月到2008年12月,这中间由于政党的更替相隔了6年,用作者的话说那是由于澎湃热情的爱被浇灭而沮丧的6年,直到他再次回来,“以岛屿的方式去看他,那种信仰才是比较具体的”。就像谭校长的歌词“还好有些风景留不住 不然太舒服 还为眼前牢笼庆祝 轻身再上路 好在太孤独 才了解要什么填补”。这是作者在这六年间的蜕变,少年水里、少年白河、少年鹿港、少年月眉......这些作者年少时走过的地方,其中饱含有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就是些充满烟火气息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产生一种想要去亲眼看一看的感觉。
我认为书中最独特的就数时不时出现的括号中的小字部分,虽然很多人觉得这些小字让人很难与文章联系起来,阅读起来可能会有种跳戏的感觉,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这些文字让我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能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文段所描绘的景象,所表达的意思。
少年 野银
兰屿太小,每个村落都近海;
人也太近海了,胸膛与海浪同时呼吸;
将独木舟推人海,欢呼声太过狂喜;
飞鱼纷纷跃出水面。
在地图上,兰屿接近台湾岛的最南端,野银是兰屿岛上的一个小村落,岛的中央有一座高丘,翻过高丘就能抵达野银村,村里有落地玻璃门的旅馆、总是坐在凉棚里梳头的忧郁妇人、眼眸黑白分明的小孩和年轻的警员。每每有新船在下海之前,族人都会围坐在广场上进行咏唱,那是一种仪式,“他们的声音雄壮高亢,好像要逼走黑夜,好像要在黑暗的夜色中逼出光亮,好像要从死静的大海中逼出一轮熊熊的黎明的旭日。单是在脑海中想象,便觉得壮美无比。第一次知道海上日出是因为爱沙尼亚,有人说爱沙尼亚的太阳是从海平面升起来的,后来长大了学了地理才知道海边的日出都是从海平面升起来的。我觉得每个清早看着太阳慢慢升起来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就像是每一个新的开始我都在。
这不只是一艘船,这是族人生存的故事,他说。在船造好以后,两端高高翘起的部分装饰了山雉和其他鸟类的尾羽,迎风飘动。在船下水启航之前,必须被族人祝福。一艘新船,放置在村落中央的广场,非常华丽的新船,昂首挺立,显得神气极了。族人带来了小米、山芋、香蕉,堆放在新船四周。“这是要供养船的事物。船和人一样,要吃的饱饱的,才能出海。”他说。
台湾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都是神秘的,因为它兼容了各省移民、客家及原住民等不同族群,在饮食、服饰、建筑、语言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展现着迥异的气质。我一直惊叹于一个地方竟能容纳如此多不同的东西,看了《少年台湾》后,我更加想要去认识台湾的少年,重新去了解少年的台湾。我想要在四月飞鱼季节来临的时候去野银看漫游于礁石间的五彩斑斓的热带鱼;我想去古坑的大榕树上听蝉的叫声和树叶间的风声;我想去丰山看巨石与瀑布构成的粗犷风景,不知道过了这么些年,真实的台湾会和书中的台湾有多少差别,但我还是愿意去看看这历史的变迁会有什么痕迹。
最后感谢小荐荐推荐的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