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在成为父母之前,
都会暗下决心,
再也不逼孩子做他不愿意的事情。
因为自己就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
更能懂得孩子的感受、想法。
每一个能这么想的父母,都是出自好心。
但是他们忽略了这一点:
孩子尚未形成自己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为他们未形成自己的三观,
所以还不能好好地理解
自己做的事情、以及事情的意义。
作为家长,当然希望孩子优秀,取得成功。然而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持才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很多孩子一遇到点难题就放弃,学习和做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帮助孩子,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家长首先要理解,很小的孩子,刚开始学一样新东西觉得有新鲜感,后面却又丢开了,这种是很常见的情况,不用责备。
要搞清楚的是,孩子为什么没有耐心不想坚持下去了?
大多数情况都属于以下三个原因:
1
开始觉得好玩,后面接触多了,并不如自己想象的有趣。
2
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觉得很困难。
3
被更有意思的事情吸引了。
实际上,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控力了,有能力坚持做完一件事情再去忙别的,也会遇到过困难,并且有一点挫折经验。
所以家长们可以从旁引导,给予孩子心理暗示,增强孩子的信心,提高坚持力。
如何培养孩子坚持的能力?
如何让孩子有恒心和毅力,克服困难长期坚持一件事情?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不去打扰孩子
孩子的专注力是天生自带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增强,而增强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放手,不要打扰孩子。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 :
当孩子趴在地上专注的玩着眼前的玩具时,妈妈赶紧跑上去给孩子的屁股底下垫了个垫子,还不忘啰嗦几句:" 你看你,老是这样,着凉了怎么办?"
孩子自己在摸索着看绘本,一页一页翻着看,爸爸很热心的指导说:
" 你翻得这么快就看的不仔细,你看这个故事 ......"
这些举动都是使孩子分心,做一件事情不能有始有终的原因之一。孩子专注的时候,思维是连贯的,一旦受到干扰,就被打断了,这就无法让孩子养成坚持力。
因此,当家长看到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时,一定不要去打扰他,帮助他建立一个能够沉下心的氛围,长期下来,就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坚持力。
帮孩子制定合理目标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 " 半途效应 ":
当人们追求一个目标做到一半时,常常会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甚至质疑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个,这时候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就很容易导致半途而废。
如果目标定的不切实际,或是孩子本身意志力太脆弱,都有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因此,家长要帮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太长远太高的目标,会让孩子感觉即便努力也难以达到,而太低的目标又过于容易,孩子很快会丧失掉兴趣。
那种让孩子感到只要努力一下就能够达到的挑战是最合适的,最能让孩子有成就感,增长孩子的信心。
比方说,孩子觉得作业太多一晚上都做不完,很沮丧。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帮忙规划一下,把作业分成几个部分,每完成一个部分,休息五分钟。
在中途,孩子可能会因为还剩很多感到烦躁,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已经完成了几个部分,还剩一些,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当然,最后也不要忘记夸奖孩子的坚持。
发现孩子的兴趣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想坚持,是他实在没有兴趣,一件实在不喜欢的事情,相信连很多成年人也无法坚持,更何况一个几岁的孩子呢?
如果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可以从一开始让孩子尝试不同的事情,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
孩子往往会在喜欢的事物上,主动的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从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上开始培养坚持力,能事半功倍。
切勿把家长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不仅会让孩子排斥,反感,还会产生亲子间的矛盾,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好处。
从小事开始
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锻炼孩子,不娇惯不溺爱,一个勤劳的孩子也会是个有恒心和毅力的孩子。
例如每天早上起床,自己叠被子,穿衣服,每天帮家人做一件家务活,拖地或者是饭后收盘子收碗等等。
不要让孩子有那种心血来潮做一下,烦了就不做的随意的态度,而要培养出孩子的责任感和习惯,当孩子明白这是自己的责任,养成了习惯,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了。
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跑的久比跑得快更重要,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家长更要坚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