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中午,班主任小杨发来一条短信,大致内容是班上的“林风同学(化名)拿了同学的钱,还不止一次,今天找他谈话时,一是不肯告诉老师原因,二是情绪波动很大”,小杨希望能够尽快得到我的帮助。
时值中午放学时间,我当天下午第一节课,我知道这个孩子心中一定有故事,于是我当即回复班主任“让孩子下午第二节课即来找我”。
第一节课刚刚下课,林风同学如约而至。我当时正在处理另外一件紧急的事情,看见林风后连忙示意他搬张椅子来坐,林风同学局促地摇摇头,坚持站在我旁边,低着头,嘴角轻轻地抽动,却听不到他在说什么。
我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连忙停下了手中的事务,拉着他进了隔壁的小会议室,房间里只有我和他两个人。
首先,我向他简要介绍了我和学生一起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流程,第一,每个人都会犯错,这不可怕,老师年轻的时候也是从“犯错”中走来的,所以老师的少年和你是一样的(同理心);第二,我接待每个学生或学生来找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在一起的过程就是共同分析原因、寻找办法的过程,不是训斥与躲避的过程(明确方向);第三,真诚待人,相互尊重,老师会尊重你的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我也会将自己切身的经历和真实的感受交流与你(坦诚相待);第四,保护个人隐私,我们之间的谈话以及本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仅限我们二人知道,当然,在征求你同意的前提下也可以让家长或班主任或同学知晓,但一切以你的意愿为前提(保护隐私)。
说完我的“四原则”后,我轻轻地问林风同学:“你愿意我帮你吗?”
“老师,我愿意。”
停顿了两秒后,林风同学整理了一下思绪,出乎意料地将整件事情的经过都叙述与我听,于一个孩子来讲,愿意将自己目前来说“不美好”的一面揭示与人,这种信任与真诚令我心头颇为感动,也多了一份责任与沉重,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帮这个孩子走出来。
我们经常说“孩子在成长中所呈现出的问题经常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林风同学在讲述自己之所以拿同学的钱时也提到了其家庭教育给他带来的苦闷与困扰。
林风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令我惊讶的是林风口中的哥哥姐姐并不是“温暖的象征“,而是”不了解他、欺负他“的冷漠地长者,更让其无法释怀的是父母对他的教育,除了只关心他的学习之外,更为甚之的是父亲是”暴力教育“的代表,他甚至告诉我在六年级时曾被父亲暴打的经历,用了一个词”皮开肉绽“来形容,顿时让我觉得一阵冷风穿过,不敢想象一个孩子遭受这种暴打之时的心理压力和怨愤的情绪,更加心疼他是如何走过来的。
总之,“只要学习成绩不好,一切免谈”,这是林风同学家庭教育的“圣旨”。
林风同学说“我的成绩并不算差,在不怎么学习的情况下都可以保持年级中等水平,可如今我也知道自己的基础不好,想努力提升很多也非常困难,再加上家里对我的“冷漠和暴力”,我更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可是我喜欢看小说,我拿了同学的钱都去买小说了。
我听了“买小说”这一点颇有点小兴奋,“原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啊,这一点咱俩有共同之处,我也喜欢读书”,接着我们俩就读了哪些书交流了很多,很明显,林风同学从一开始的不安、拘谨到现在已经放松了很多,他看到了老师对他的信任与尊重,以及愿意听他的故事的坚定与真诚,孩子情绪的变化反应了其内心的释放,于解决问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林风还告诉我,他拿的是最好的两个朋友的钱,因为无话不谈,所以“拿”得非常方便。
已然初三,他很清楚事情的“对与错”。
我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将身边的两个案例分享与他听。
第一个故事:小的时候我身边的一个亲戚,小男孩,一开始拿了别人的钱却没有被家长发现,直到进了派出所,家长才知道孩子的所作所为,但为时晚矣,触犯法律就要承担后果,这个后果远比你在学校做错事要承担得更重—我相信你现在只是一时“意念起”,仅仅是满足一下自己的“一己之欲”而已,现在及时“刹车”还来得及,否则,若继续下去定会酿成大错,甚至会误未来、误终生。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的儿子,大概在其三岁左右的时候,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自己放在家里的钱包被拉开了,后知道是儿子从中拿了几块钱,我对他发出严厉警告“一定要经过大人的同意才可以拿别人的钱或东西”,不曾想过了几天又发现钱包被拉开了,经过核实后,我发现“语言教育”已不成效,孙云晓也曾经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天,我把儿子叫来并问他自己:该不该打?由他自己分析事情原委以及挨打的必要性,当他想明白后,就开始挨了一顿揍。直到今天,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暴力教育”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如果是触犯原则、法律或道德底线的事情,且再次重犯,挨揍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哪家父母都是“爱之深,责之切”的望子成龙心理。但,打要打得明白,打不是目的,让孩子从中记住深刻的教训和反思才是“打”的意义;打要打得适度,“皮开肉绽”是法西斯教育,是成人的一种泄愤教育,而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的教育,要适可而止,以孩子的身体健康及安全为前提,对其进行适当的惩戒,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
讲完两个故事之后,林风看着我幽幽地说了一句:做您的儿子真幸福啊。
往常听到这句话我会颇感小骄傲,而从林风嘴里说出时我难免心头一颤,此时的他有些令人心疼。
就这两个故事我和林风又继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一,拿了同学两次钱并不能说明你不是个好孩子,重要的是接下来怎么做,更能决定这件事于你的成长意义。友情,尤其是好朋友之间的友谊远比一两百块钱更重要,“在取得两位同学愿意保密的前提下,尽快将前钱还给同学并向同学真诚道歉,取得他们的谅解和理解”;第二,没有人天生是会做父母的,有些时候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难免不当,有时也会给孩子心理带来某些伤害,但其初心都是为孩子好,当然,做父母是需要学习和修炼的,比如老师也走了好多弯路后经过不断反思、阅读,研究专家讲座以及经常交流育儿经验才逐渐摸索出家庭教育之道的,先尝试着与父母沟通自己心里的想法, 若沟通无果,可借助外界力量,如亲戚或老师等。
听了我对两个案例的分析后,林风同学表示颇为赞同我的观点。
“我想还钱给我的好朋友,可是我又暂时不想让父母知道,怎么办呢?”
我理解孩子的想法,并愿意支持他的做法,“如果你愿意,可以先从我这里支取”,我看着林风又补充道,“你需写一张借条与我,并且写下对此事的看法与承诺,可以吗?”
“没问题……谢谢你,老师!”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写借条吗?”
“……我会还钱给你的……”
“我希望我们之间是君子之交,且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担责任,因此,这件事情我只能帮你缓解紧急事态,但最终的解决之道还需你亲自体验、亲自完成。“
“我懂了,谢谢老师!”孩子脸上泛出了舒展的笑容,尽管仍略显拘谨,但较之进来之前,已显然看出孩子的心头已“乌云散去大半”。
谈话结束,我起身准备离开会议室,发现林风同学默默地走到窗户边把打开的一扇窗户轻轻地关上,又走到门边把电灯关好,转身锁上门,看了我一眼才恭敬地离开。
站在门口,看着孩子离去的背影,我心头的紧颤也慢慢舒展开来。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