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通译】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爱好礼仪,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学究】
周礼的核心就是规则,就是层级,就是融合,那么对于统治者而言,能实实在在执行周礼之制,就有心怀天下,百姓为上的情怀。对于这样的管理者,老百姓自然愿意服从、跟随和付出。
看看任何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必定是上下一致,通力合作,对于共同的目标明确,彼此配合都能排除干扰,求同存异,也就是下属非常清晰上述的命令和意图,这样才能攻无不克,所向披靡。
【原文】(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通译】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修行自己,保持严谨恭敬的态度。
子路说:“做到这样就是君子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使周围的人快乐。”
子路说:“这样就是君子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快乐。这样的修养,即便是尧舜也难以做到的。”
【学究】
这里通过子路和孔子问答再次涉及君子的问题。
孔子以为作为君子必定修己以德,惠及百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当然对于君子不能苛求天下皆通的刻意,也就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使所有人都满意,即便尧舜也无法做到。
所以对待一个人只能看其发心和行为的趋向,只能是大众的认同就是君子行为,不必刻意为所有人满意而无所适从。君子也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固有的行为方式,一样求真务实。
【原文】(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通译】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就骂他:“你年少时不懂孝悌,成年而无作为,老了又不死,真是害人虫。”就拿起手杖敲打他的腿。
【学究】
原壤是孔子鲁国的老朋友,这里孔子借骂修人,足见他俩的关系致密。
原壤母亲去世时大声唱歌,如同庄子吊唁其妻死去时鼓盆而歌一样,实在是放得下的通透。而孔子提倡孝悌文化,自然认为这种行为大逆不道。看到原壤坐无坐相,待人无礼,一看就生气,不但骂人还打人,可见孔子的生气程度。
年少时,我们小孩很多时候吃住坐卧都会在父母亲的严苛责令下修正,才会懂得礼仪,这是中国多年来的传统,有了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有了几千年文明的传承。
【原文】(14.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通译】
村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
孔子说:“我观察他坐在大人的位置上,看他和大人并行走路。他不是求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求成的人。”
【学究】
阙党是孔子住的地方,同村有个孩子来给孔子传话,引出了这样的对话。
孔子通过察言观色就明白这个孩子的前途如何。一个小孩没有小孩的样子那能有成就呢?
现在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早成才,于是从小就让孩子学这学那,结果小孩没了孩童时的一点乐趣,长大了反而无所适从。
看看很多所谓的状元,几十年后的成果怎么样就明白,小年得志只是志,大器晚成才是成。
一个人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快乐,过则反,得不偿失。
【结语】
《宪问》44篇以说一个孩子的未来来结束,孔子的言论起伏有加,徐徐道来,君子修行在乎礼,不忘初心,只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