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近百年来诞生了无数的经典,文无第一,每个人心中都有他的最佳,无需理由,也没必要“不服来辩“,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来讲,《末代皇帝》是我认为描述中国历史最好的一部电影,也是我心中的最佳电影,跟历史时事和溥仪无关。而往往一部伟大的电影都是好在细节和背后更多的付出,而这些都值得反复回味的,自己才疏学浅,更不懂什么深度的专业影评,毕竟影评不是截下屏说几句感想就是的,只是多了解一些背后的故事和自己的想法,所以才跟大家浅显做一下分享,其实这部电影比你看的还要好。
这部由意大利,英国,中国三家联合拍摄,讲述清末最后一位皇帝跌宕一生的传记电影拍摄于1986年,跟自己同龄,之前一直听知友推荐这部必看电影,因为某些偏见一直错过,然后这次终于在对的时间跟它遇上了,在时隔30年后的今天,当自己第一次三小时全程无尿点看完电影时,尿意全无,有的只是史诗般的震撼和出乎意料的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历史和这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丝毫没有清末或者80年代的久远感,以往老外拍的中国戏,总是荒诞无稽,令人哭笑不得,而这部却让人再也笑不出来,然后就是前前后后刷了三遍,每天听着电影的原声音乐,起床,吃饭,睡觉一度入迷,然后见好朋友就推荐或聊电影,搜集了各种有关片子的幕后故事,包括拍摄年代,细节,深度以及电影配乐,才得知这些跟电影本身一样精彩。
电影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通过倒叙式回忆的手法,和独特的结构安排表现了清末皇帝溥仪从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的转变,历经辛亥革命,军阀割据,满洲帝国,抗日战争,文化革命传奇的一生,意大利导演巧妙的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表达出来,一气呵成,作为一部商业投资的大制作电影,在争取市场的大前提下,虽难免会有一定的美化和艺术加工,但没有故意歪曲历史,哗众取宠,里面很多细节都遵循真实,观众看得明白,连国外的也看的津津有味。
导演组和制片团队更是在开拍前做足了功夫,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在政府的监管下请人代笔的)和他的老师庄士顿所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主要是脱胎于本书)两本书作为重要参照,此外,此片的顾问由爱新觉罗·溥杰(溥仪之弟),郭布罗·润麒(末代皇后婉容之弟)以及李文达(帮助溥仪出版《我的前半生》的主要负责人)等担任,做到很多细节基本属实。
后来影片一经上映,虽然当时在国内褒贬不一,但在欧美,日本,台湾等地区引起轰动,异常卖座,虽然因情节进展缓慢并剧情模糊不乏唱衰之声,但最终不可思议的摘夺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九项大奖,提名全中成最大赢家,轰动世界影坛,这部以中国为题材的多国合作的最佳影片,体现了电影艺术在编剧,导演,摄影,剪辑,音乐,美工等诸方面的成就,主演陈冲和尊龙还作为嘉宾,上台颁发了最佳纪录短片。
这部电影至今仍然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电影的重要焊点,关于这部电影的伟大和所获荣誉,我就不赘述了,台上一《末》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拍摄的故事片(不包括纪录片),唯一一个进入太和殿(皇帝登基的地方)拍摄的剧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想当时的宽松的政策和上映的时间也是刚刚好,那两年真的是拍电影最自由的年份,也可能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所以才有了我们观众的幸运,时光洗旧的城墙是历史确凿的沉默见证,而且这部电影的原声是全程用英文表演,一帮旗人在故宫里英语对话的画风却丝毫不出戏,相反国语版的配音是按一般译制片的套路让国人说着满口洋味儿的汉语,略微有些违和感。
此片作为第一部描述中国题材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很多人以为是好莱坞制作的,其实跟好莱坞没有任何关系,资金方和制作团队全部来自欧洲的电影公司,虽然电影极具好莱坞的美感和全盘西方化的风格,尤其是天津码头送别帝师庄士敦的桥段,出现了好莱坞电影多次引用的经典曲目《友谊天长地久》和意大利式的抒情(意大利的导演们在七八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确实有一套,各种三部曲曾经让自己连追通宵),片中用二胡演奏出来的音效中西结合,将离别表现得甚是精彩,让人印象深刻,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感受不是覆没的清王朝,剧烈变化的时代,而是外国导演眼里不同于天朝导演关于历史的表达,有的只是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无关好坏的事件,从而历史就成为了人物和人性的表达,而不是如教科书里各种生硬的时间节点,让人感觉更加真实和形象,皇帝皇后也是人,也是个有梦想,有无奈,有七情六欲的人,而‘权利是男人的春药,爱情是女人的鸦片’这电影里都得到了淋淋尽职的体现。
男人对权利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何况他是皇帝,是一个从小在皇宫里熏陶骨子里有皇族血脉的男人,溥仪的梦想无非是恢复大清祖业,恢复一个已经死去的王朝,这个梦想,慕容复有,溥仪同样也有。他无论何时都没放弃的梦想,恢复清室,供人敬仰,只可惜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越大,历史总喜欢开玩笑,有的只是徒劳的挣扎和痛苦。对于溥仪来说,那个遥远的皇帝梦,是多么宏阔的理想啊。然后他只是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溺水者,终究逃不过历史和命运的捉弄,整个影片透露着导演对溥仪的深深同情和对中国历史的感叹。
这部电影的和细节的精彩性太多了,真的可以作为一本电影教科书反复欣赏,最后不得不说印象极深极具代入感的配乐,电影原声《chinese room》整个配乐由三个人完成,中国的苏聪、日本的坂本龙一、和英国的大卫·拜恩, 苏聪主要是应坂本龙一之邀,为他的音乐做琵琶编曲的工作, 国内观众最熟悉的序曲(你现在听的这首)则是大卫·拜恩的作品, 剩下的都是版本龙一完成。教授的作品比较接近西方交响乐的质感,不过在苏聪以精湛的琵琶编曲加以润色之下,十分成功的散发出中国音乐的神韵,使得坂本龙一的音乐不仅具有西方交响作曲的史诗美感,同时也细腻的流露出东方音乐独有的韵味,三人的出身和音乐风格各异,却能够发挥出东西方文化撞击之后又能水乳交融的神奇效果。3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听,依旧那么打动人心。
据教授的口述自传《音乐让人自由》这本书里讲,他是白天创作,晚上泡妞或者尝试其他有趣的事情,可见天才的作品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