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在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作补充时,提出了人格发展八段论。他将每个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18至25岁为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心里冲突表现为“亲密对孤独” 相应获得的品质是“爱与友谊”“杂乱泛爱”。
从这几组关键词里,仿佛能看出在这个阶段每个人内心的挣扎与欲求。我们身边出现的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对亲密有着强烈的渴求。路过街角的咖啡屋,就期望着碰到旧情人;下了一场鹅毛大雪,就幻想着身边能有个人一起双肩堆雪一起白头;不小心患了伤风,捂着杯热茶陷入孤独和伤感中……
我们都如此迫切的希望能有一个怀抱和归宿,安放我们青春岁月里的悲哀与喜悦,我们孤零零的来到这世界,穷极一生寻找着与自己相依相偎的人。不管是朋友、亲人还是爱人,都能温暖彼此。
只是在这条成长和追寻亲密感觉的路上,我们仍然是孤独的。这世界没有谁完全属于谁,一个谎言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将人情这张薄纸撕得粉碎。
我们都曾在孤独的角落里患过伤风。眼泪打湿脸庞的时候,没有告诉过谁;心痛到不能自已的时候,没有告诉过谁;甚至一个人承受体会死亡感觉的时候,也没有告诉过谁……
因为这世界,心是自己的,痛苦是自己的,死亡与分娩一样也是自己的…… 与其花五年十年一辈子的时间去找一个完全忠于自己的拥抱,不如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爱人去旅行去努力,去修炼自己,为自己加冕,做自己世界的王。
18岁到25岁的年纪里,你会看到同龄人中许多人看似比你幸福。他们有的东西,好像你都没有。你混迹在同样孤独迷茫的一群人当中寻找存在感,嗨过歌饮过烈酒后发现,你的青春里依然好像什么都没有……
到底错在哪里了?
也许你还缺一个故事。有故事的人才能放声歌唱、痛哭流涕、豪饮烈酒……你要做的不是去问世界要存在感,而是在你孤独的岁月里去完成几件生命里的大事。
比如: 一个人旅行、学一门乐器、会几支舞、爱一两个人……
旅行的时候关掉手机,学一门简单的乐器为爱的人演奏,在舞台上跳一支舞酣畅淋漓,爱人的时候全心全意哪怕最后千疮百孔……有几个到老都不会散的朋友,两三个就好,不要多。
孤独的时候,记得不要放任自己。有一天你成为了一个有趣的人的时候,一定会吸引别人走近你,成为你生命里重要的风景。哪怕只是过客,也会让你有收获。
迷茫只是孤独的后遗症,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安静的坐下来,拿出一张白纸,想想假设这张白纸是你的18到25岁,你最想做的十件事是什么?哪怕很难实现,哪怕有十件二十件一百件,从最容易实现的那一件做起。总会找到答案的。
孤独的时候,依然要守住本心。不要轻易爱人,更不要爱许多人,泛爱是撒旦的毒苹果。所有得到幸福的成功人士都会记住这几个词: 坚守、坚持、等待。幸福是等来的。岁月缝花,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人。
今年我二十一岁,在我十八岁没懂的那些道理,二十一岁的时候似乎懂得了。十八岁的时候我会埋怨,现在只想和亲密的自己一起去流浪去爱去恨……
我依然没能实现十八岁想要的实现的梦想,平凡微小的我也没能在这个世界荡漾起涟漪,但至少我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感受着生命里的每一次怦然心动。
我们都曾在孤独的角落里患过伤风,流过泪吗?心酸过吗?我想抱抱你,但是亲爱的你,希望你以后珍惜真实的你,你是你,不能变成任何人希望你成为的那个样子。他们不爱你,见鬼去吧。
终有一天你会变成一个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