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拥有婴儿般的美好睡眠”。——广告语中的这番美好,我一直没有感受过。相反地,在养育过程中,我的焦虑常常来源于宝宝的睡眠问题。
我的女儿从小被养成抱哄入睡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孩子快2岁。直到有一天,我的腰和肩膀因为长时间的抱哄酸痛得无法再承受。我突然觉得,孩子也到了该自己学着入睡的时候。
于是我告诉宝宝:“你长大了,躺着睡觉,不要妈妈抱了好不好?”
果然,她大声回答:“不要!妈妈抱着睡!”
我没有听取她的意见,躺在她身边装睡。她叫了一会儿妈妈,发现没有得到应答,开始哭了。我时不时起身哄她。每次一见我睁开眼,她就会马上扑到我身上求抱,如果此刻没有得到满足,她会比刚才哭得更大声更委屈。
这样的哭声下,到底是抱,还是不抱?抱了,我担心自己以后会被孩子用哭声来操纵;不抱,我又担心她以为自己被妈妈抛弃,丧失安全感。怎么办,我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
伴随着她的哭声,伴随着一次次的无效劝说,伴随着自己反复的担心和纠结,焦虑的情绪扩大了,我开始对自己生气,对孩子生气,呵斥孩子不懂事,不体谅妈妈。
我的愤怒立刻影响到孩子,大概是感受到了委屈和害怕,她只能再次用更大声更持久的哭来回应我。
双方的状态,实在都很糟糕。我们彼此的界限在哪里?我是不是做错了?
在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曾经看过的育儿书统统失效了。不同的书,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这些理念各异的处理方式,我常常陷入左右摇摆的迷思中。我们都知道父母的行为和信念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背负着这样的沉重的观念,我不敢再轻易尝试,害怕自己会做出错误的,对孩子不利的选择。
“错误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无论是你还是孩子,都会犯很多错误,但是,如果你们愿意一起从错误中学习,就不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孩子会模仿你奉行的价值观,当你将错误作为学习的机会时,你的孩子就会吸收这种宝贵的心态。”——《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直到我看到《正面管教》。
上面这段话,我看了很多很多次。我放下了自己的心理负担,放下了心底的焦虑和担心。
在睡眠问题上,我告诉自己:睡觉是一项孩子学着掌控自己身体的事。我对我的孩子已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
我试着再一次鼓励女儿:“宝宝以前也自己躺着睡觉过,妈妈相信你这一次也可以做到。我们一起看完故事书,妈妈给你唱小星星,然后闭上眼睛睡觉(建立睡前惯例——用一致性给孩子带来安全和安慰)。”
女儿毫不意外地开始哭。我躺在她的身边,一直给她唱歌,轻拍。她哭喊着要妈妈抱,这一次我没有任何的情绪,平静而持续地给她鼓励:“妈妈知道你现在会有点难受,很想要妈妈抱,但是宝宝长大了,你以前可以自己睡,妈妈相信你这一次也可以”。——(“看到孩子,允许孩子宣泄她的情绪,和孩子共情,建立彼此的情感连结”)
“说了就要当真,如果当真,就要用和善而坚定的行动坚持到底”。——《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做,才能在做的过程中保持情绪的平和。整个过程中我没有纠结,因为这一次我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我很坚定,我对自己和孩子都有信心。
第一天学着自己入睡,她哭了很久,我一直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给她支持和鼓励,到最后她终于自己睡着。
清晨,女儿睡醒睁开眼,我给了她一个温暖的笑和拥抱,告诉她:“妈妈看到你昨天晚上自己努力下睡着了,我的宝贝真棒!”女儿在我怀里乐呵呵地笑着,她也感受妈妈对她的爱和鼓励,更重要的是,她发现了自我价值感:原来不要妈妈抱我也是可以自己睡着的,我能行。
以前担心孩子会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也没有发生。整个白天,我们相处得很愉快,像往常一样,陪伴,游戏,表达爱和拥抱,共度特殊时光。
此后几天的睡眠过程和第一天是一样的,只是哭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到现在即使每天她还是会说:妈妈抱着睡觉!但这句话已经成了我们母女间的默契模式,我对她咧嘴一笑,她也跟着嘻嘻嘻笑起来,接着说:“自己躺着睡!”
德雷克斯曾经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当一个孩子长期处于被过度服侍的状态下,她可能会形成“我无能”的信念,孩子的内心是没有力量的。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合适的时候帮助孩子发展适应能力和技能,才能给到孩子真正的爱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