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带着同学玩了东京,急急忙忙地转了有名的景点,我也算是暂时脱离了家里蹲状态。后果就是,被打乱的计划表,很多的任务欠了下来。今天我就使劲地补进度。早上5点钟起床之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学习学困了就眯20分钟,回来再战;实在是恶心到了,就抱着youtube和B站看剧;中途出去拿了一下棉被,买了一次饭。现在是晚上22:00,还有有些任务剩下来了,但是周末赶一赶应该能追上进度。
今天赶进度所以看了4.5小时的书,话说,看着看着,我好嫉妒啊啊啊。一般来说,写书的都带着点人生赢家的意味,才有资格讲讲大道理。因此,书里的口吻总是不容置疑,斩钉截铁的,好像作者已经想通了很多事情,信心满满地活过每一天一样。还有一本是一位营销人的作品集,把她11年的功力毕于一书,每个广告设计的都又有故事,又美好。我内心又感动又好羡慕。
羡慕和嫉妒的心情经常被误解成负面的情绪。但是,我觉得情绪最初是中性的,是目的和着眼点给情绪染上了色彩。
初中的心理教育课本里面有一章让我记忆深刻,那个章节是讨论家境问题和比较心理的。最后一个开放式问题是:同学,你有没有想过假如自己不生在现在的家庭呢?(类似的问题,就是追问学生对现在的家庭满不满意。)现在想起来,不知道编书者是过于耿直,还是粗心造成的恶意。这个问题也太直白了,好像是在诱导初中生比较互相之间的家境。
所以说,如果我能生在更加富裕的家庭,我会更幸福吗?我应该去嫉妒那些富二代么?首先,人的适应能力是强大的,虽然A比B的初始点高了很多,但是A不见得比B更幸福。因为,A对于那些事情已经完全习以为常了。其实,我觉得不要把人生看得太举足轻重了,感觉自己没出生在一个好家庭就是倒了八辈子的楣。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烦恼。在这点上,言情小说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言情小说里面完美地解释了帝王的孤独与苦衷,让人看到古代最为高权重的人也不见得就是最幸福的。我身在一个普通家庭,我得节衣缩食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衣服,我得再三考虑动车的档次,我不能轻轻松松就支付起环游世界的费用.....但是在此同时,所以我能体会到自己给自己挣一个奢饰品包包幸福感,我体会过女生宿舍夜谈,我看过在火车站累到靠墙睡着了的民工,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啃得满嘴都是红薯渣,我更加明白戴着脚镣的舞蹈的含义......
所以说,我觉得人并无贫贱之分,只有体验之分。现在社会如果按照钱为衡量目标的话,那么富裕阶层比赤贫阶层更优越。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认同钱这个衡量标准呢?我们可以用收到的爱作为标准,建立的亲密关系的质量作为标准,帮助了他人多少作为标准。
货币本身就是人类的发明,货币背后代表的就是能够交换的物质。在古代,物质匮乏的时代,金钱越多越能提高人的生存概率。但是现在物质已经非常丰富了,商品供过于求,那么不断地积攒货币也不见得能够大幅度的增加人的生存几率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死死抱着金钱这个唯一的衡量标准不放呢?
好吧,本来我想写嫉妒,现在歪题了.......写的也很跳跃,很简略,个人随笔嘛......
考具 ―考えるための道具、持っていますか? 加藤昌治
芸術起業論 村上 隆
うたう作品集―MORIMOTO CHIE Works 1999‐2010 森本 千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