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周一本书,并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的过程是被动输入,写读书笔记是主动输出,读完写出来真的非常重要,对一个坚持读书只有1年时间的小白来说,写下来倒逼我思考,读书重在思考之后增加理解,写一篇读书笔记变的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读一本260页左右的书,需要3天时间,写读书笔记花费的时间就不定了,要写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难度就更大,写读书笔记给我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
很多事情觉得做起来难,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因为做的次数不够多。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这本书创造了一个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叫夹心饼干式读书笔记,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什么是夹心饼干式读书笔记呢?
说白了,就是像夹心饼干一样,它有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记录信息: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和作者。举例如下:
17年9月10日 黄金时代 王小波
这是书里推荐的方法,如果你用电子设备写读书笔记,系统会自动记录日期,可以写下天气或者你的心情,留下这些信息以便某天翻看时,马上能想起读过这本书的感受,以及当时自己的状态。
第二部分是摘抄:切忌大段摘抄,选择那些最能打动你的原文摘抄。以下三种不同类型内容给你做借鉴:
一是客观知识点,也就是你不曾掌握的知识,但以后可能用到或者你对此很感兴趣。
二是能够给你带来启发或者引发联想的内容。
三是能颠覆你固有观念的观点。如果观念都被挑战了,这样的内容太值得标注出来好好思考一下。
举例说明上面三种类型对应的不同类别书籍。
客观知识点,工具书用这点比较多,比如《好好学习》这本书,里面提到的“概率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致命打击。概率有两种,一种叫频次概率,一种叫主观概率。
小说类的书籍,尤其是可以多次阅读的著名小说,通常在故事后面会加上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或者一些通用的道理,这种道理就属于能带给你启发或者引发联想的内容,如果哪句话触发你的内心,摘抄下来就对了。比如,最近看《黄金时代》,摘抄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别放在心上”;“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然而岁月如流,一切都已发生过了。发生过的事情再也没有改变的余地”。同一本书,同一人在不同年龄读起,或者是不同经历的人读同一本书,产生的联想和启发都是不同的,不必刻意追求跟别人保持相同的理解,摘抄当下最能打动的内容就好了。
人是很容易带有个人偏见的,还很固执的认为自己以为的就是正确的,很多时候,说不定是你本来就错了。有些流传多年的畅销书,往往能带来一些冲击我们脑中固有观念的认知。比如《乌合之众》告诉我们:当个体处在集体当中的时候,他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下降,这时候,他往往会做出一些不正确的事,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变成了书名所说的“乌合之众”。
第三部分是对摘抄的“评论”。对第2部分你摘抄的内容,描述那些与此相关的你或者别人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以及你未来的行动计划。比如“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这条内容,我想到很多人,对自己擅长别人不擅长的内容,很愿意多表达,并从这件事中得到满足,不考虑别人对你说的内容是否感兴趣,不知不知间,你或许已经给别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接下来可以用本文的方法写我的读书笔记了。瞬间感觉轻松不少。
参考书目:《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日] 奥野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