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是能在各种书评里看到思维导图的身影,当时觉得如此清晰缜密的架构,必然是花费了作者相当多的时间,直到我自己也接触了思维导图。
东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思维导图,通过BBC的节目广为人知,到现在开始活跃于国内各大网络,从最初主要应用于特殊领域,流传于职场之间,到由矢岛美由希女士发展应用于日常生活,思维导图不断发展渐变成思维整理的工具,这个工具需要怎样应用呢?
一、何为思维导图
1.创始人东尼·博赞,以希腊记忆术(将记忆对象与周围事物结合起来记忆)为基础
2.以一个中央主题,通过粗细长短的线条,将主题逐渐分解细化,可纵观全局,亦可记录关联关系
3.对比目前流行的列表记忆方式,思维导图更便于补充,延展的分支更利于灵感的触发
4.由于借助线条和颜色,思维导图还可以作为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品位的工具
二、思维导图七大原则
1.“纸张”上:横着的A4纸,纯白色,避免横线方格纸影响思维
2.中心图像:图像非图画,拳头大小,通过图像进行联想想象,调用右脑
3.使用颜色:五颜六色,推荐钢笔或水性钢笔,流畅书写
4.延展分支:性感曲线,粗中细,词语长度和线条长度平衡一致
5.词语:主支简明,1分支1词语,可重复,分解灵感
6.层次化:先想点子后分类,通过不同规律进行排序
7.TEFCAS:Trial(尝试),Event(行动),Feedback(反馈),Check(检查),Adjust(调整),Success(成功)
三、思维导图应用
1.最初的几幅可以从自我介绍、兴趣爱好切入,挖掘感兴趣的事物,发觉新想法
2.应用于管理日程,可代替待办事项表(书中用了一整章详细举例介绍了应用于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
3.中心图像可采用简易画法,文字配以颜色、条纹、花边、立体效果等,或借助手边实物进行临摹
4.应用于自我了解,了解自己的愿望,思考自己的愿望(WHY/WHAT/HOW)
5.应用于多人沟通,理解价值观的多样性,拒绝“理解不了→否定”,多人参与绘制,互相了解尊重,消除隔阂
四、我的个人实践
看完后迫不及待地提笔尝试,由于在阅读中对自我介绍的应用那一节十分有共鸣,因此先从自我介绍开始,然而客观条件有限,基本原则没办法一一对应。
1.纸张不符合A4及以上白纸;
2.除了主支的线条有所差异外,其他都一样粗细,且多为直线,每次添加支线时总是觉得是一条直线延伸,而非有层次感;
3.主支布局不科学,导致无法空间不够(虽然根据支线延展来说,还是可以画得下的);
4.整幅导图只有黑色,略无生气。
以上导致画图期间畏畏缩缩,虽才思如泉涌,下笔却略有顿塞。以此为反面例子,希望各位能更好地在七大原则下应用思维导图。
虽然有以上提到的不足,但是亲身实践带来的效果终归是不一样的。刚好当时和男友有些想法上的摩擦,于是我将这幅半成品发给他,通过提问回答,让彼此更了解,也约定好以后有什么分歧,尝试利用这个方式进行沟通,毕竟言语的沟通总是或多或少带有情绪,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思维导图目前对我来说更多是应用于书籍阅读后的整理,所以动手完成了手边《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思维导图。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知道,作者的写作风格就和她提倡的整理风格一样,以情感贯穿,虽然书中以粗体标记出了重点语句,还是略显杂乱,但是通过画思维导图,很清晰可以看出整本书的中心思想,学会整理需要避免的误区和遵守的规则,下次想要查找遗忘的知识点,可以直观回忆起,并且可以轻易找到原文位置。
五、其他工具
除了书中介绍的纸笔进行绘制,现在网上有许多软件可以制作思维导图,目前主流的有MINDMAP,MIND MANAGER,FREE MIND,XMIND, PERSONAL BRAIN等,如果感兴趣的可以搜索这几款软件的异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具。另外想要推荐ProcessOn,这是一个在线制图工具,不想安装软件的可尝试这种在线制作的方式,方便迅速。
工具的功能只会体现在应用上,只是在理论知识上了解,而不进行实际应用,工具不过是死物。在实践期间,我发现思维导图其实和我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流程图十分相似,只是线条和用途有所差异,对于流程图习以为常的我却从来没想过深入思考延伸,现在我们缺少的不会是资源,是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