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总经理办公室签字,顺带聊了几句。
他又一次激进我,“小陶,你要是肯吃苦坚持下去,前途不可限量。”
我贫道:“我哪里不吃苦了,我挺能吃苦的呀。”
他非常认真地说:“你看小蒋(法务部副经理),你跟她具备一样的素质一样的能力,你看看人家那干劲,你只要肯下功夫,不比她差。”
我还是不肯接他的话茬,“我跟她哪一样啊,她机遇、能力都比我强,我不行。对了,我下个周要请假陪父母出去耍一圈。”
他无语。
我又强行加了句,“哎呀,这人啊长大前为父母,长大后为孩子,生活的意义不就是这样嘛”,说完我就溜出去,留下他一张黑脸,分明不想再搭理我了。
长大前为父母,长大后为孩子。
这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跟小鬼聊天,得出来的结论。当时心态过于消极,觉得整个人生真是艰难,自此这一概念便在心里扎了根。我一直跟妈妈说,等我工作了每个月工资分你一半,我还要给爸爸换车。
工作以后,第一个月刚拿到工资,跟郑律师胡吃海喝就挥霍差不多了,花光了郑律师第一年工作的一点小积蓄。在中秋节的时候给两边父母各包了一千的红包,心里想着自己苦点没什么,一定要跟父母分享革命的果实。抱着这样的想法,毕业的那半年工资特别低,开销特别大,到了年底竟然没有一分积蓄,拿着几大千的年终奖灰头土脸地回家过年。
一度心里很沮丧,大呼生活太艰难,无以报答父母。
工作一年之后,有了一点工作经验,便换了离家近一点的工作,省去了交通费,两个人工资也涨了一些,生活便宽裕起来,想着父母放假了一定要带他们出去玩。而事实上,他们放暑假过来呆了一个月,我却出差了一个周,又随时都在加班,生活根本不是想象中那样过。今年他们又到省城来看我,仍然在重复着加班、出差,跟同事聚会,能够陪伴他们的时间太有限了。
心里有些失落,如果真的不能给予父母时间,就给他们很多钱吧。
我陷在了这种逻辑里面,他们的爱愈是无私,我内心愈是愧疚。我想趁着父母年轻,可以带他们去很多地方旅游,前几年经济有限就在国内走走,等过几年他们退休了我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再带他们去国外转转,就像小时候他们带着我到处去看看这个世界。
大概我不是一个人,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困扰。前面那段对话我讲给朋友听,他们狠狠骂了一番后,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它无疑是合情的,每个为儿女内心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用双手为父母创造幸福感。可它是否真的合理呢?实在是经不起深深推敲。
所谓的报答父母首先要看父母需要什么,他们要的是更多时间陪伴,还是物质水平提高,是要你光耀门楣,还是拿得出手炫耀。在难以万全的情况下,他们更注重的是精神支撑还是物质支持。搞清楚父母最需要的是什么了,那么他们对你的期待呢,是期待你成为CEO走上人生巅峰,还是期待你呆在体制内做一个富贵闲人呢。只有弄明白以上两个问题,才能真正了解父母的需求。切入问题的关键点,让幸福感来得更早更为强烈。
其实,父母的要求从来都没有很苛刻,他们想把全世界最美好的东西都给予你,就像你想要全世界最美好的东西都报答于他们。基于这样的美好愿望,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送我们去读书,长大了还要拼尽全家之力为我们买房还贷。在这样的恩情之下,我们总想为父母能够做点什么的心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不图回报,只要你们过得好就行”,这句话是爸妈经常说的话,我相信,我全信。我们常常说的“不遗余力”,父母那“不遗余力的爱”啊。
在社会大环境之下,什么叫回报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离家在外身体健康便是回报;工作稳定发展,能够养活自己,不再伸手跟父母索取便是回报;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个好的归属,家庭幸福和睦便是回报;事业顺利,节假日常回家看看便是回报;“不为五斗米折腰”,活得有尊严便是回报;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堂堂正正地活着便是回报…
在年轻的时候着眼于奋斗,让父母辛苦培养的“骄子”能够尽情发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才是千千万万个父母真正希冀着的!
所以你真的不必“长大前为父母,长大后为孩子”,你应该为自己勇敢地认真地生活,送给他们全世界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完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