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实践着互联网+,其中服务业尤甚。不论是餐饮方面的团购、外卖,还是交通方面打车、共享单车,战火烧了一轮又一轮。甚至美甲这种非常细分的市场都泛起了波澜。
但是奇怪的是,每个人都必须接触到的理发店在这波浪潮下始终行动迟缓。这在国内明明是一个痛点非常明显的行业:几乎所有人都抱怨自己的新发型完全要拼运气,剪头发就是一场胜率超低的赌博。而在B端,美发行业是个千亿级别的市场,以消费活跃的女性用户为主,但目前仍没有一家巨头出现。明明是一个适合可以超车的赛道,但赛车手们却一齐慢悠悠的聊天晃荡。难道他们有着自己独到的生存策略?
好吧,那我们来看看理发店可能的运作方式吧。
第一类:街坊店。这大概是我们这一辈最早接触到的理发店类型,从8、90年代一直留存至今。开在住家街道的犄角旮旯里,店面小小旧旧的,人手也少,一般就老板/师父带着2、3个学徒。这类理发店的技术不算高超,也谈不上什么服务,但胜在都是街坊生意,离家近随时能去,且彼此相熟与了解。你不会对这样的店铺抱有多高的预期,反之,它也不怎么会偏离你的预期。这类店铺运作成本低,收费也相对低廉,即使是在当下的广州,剪个头发25元也基本足矣。
第二类:沿街(连锁)店。印象中这类店铺是在新千年后开始频繁冒出。店铺相对开在繁华的街道,装潢也能看出是折腾过一番的,虽然你并不能get到它的美感。屋里晃荡着的多是顶着“前卫”发型的TONY们——他们多是从各类美容美发培训机构出来的,专业功底难以评价。但是TONY们总有足够的自信来为你打造他眼中的时尚,并且习惯于在服务过程中不厌其烦地向你推销各种产品。这类店铺通常也是最让人忐忑的店铺,你永远无法预测你的新造型。它的价格也要高于街坊店,剪发基本在几十到一百元。
第三类:高端店。貌似我是近几年才有机会接触到这类店铺。它们通常开在高档商场或写字楼里,铺面明显经过精心设计,光亮而宽敞。进屋会有专(xingxianghao)门(qizhijia)的接待人员,伺坐端茶。这里的发型师,至少头牌们必须要有海外历练或学习的经验,谈吐不俗,显得专业。使用的产品也必须是专业线里的精品,至少不能输于顾客日常使用的产品。这类店铺往往会在开始将你的预期拔的很高,一切的硬件堆砌都为了告诉你我很棒也很贵,这里的剪发价格至少要百元以上。至于实际效果……反正你拿边际效应自我安慰。
这三类店铺盈利的具体运作方式自然是不同的。
街坊店是小本生意,单纯卖手艺,加之街坊帮衬,有一单是一单。店家基本也不太指望能靠它大富大贵,因而也不会考虑太多花哨的营销技巧,至于技艺的提升也是凭借日常经验的积累。
沿街店的推销办卡已形成固定套路,老板期望通过标准化批量复制的模式赚快钱。这类店铺知道要去大众点评/美团上刷好评,并且将线下长期积累的套路复制到线上来,各种活动套餐长期在线,引流能力可观。至于技术也会有相关培训,但实际体验总让人觉得是口头能力胜过手上功夫。
高端店也是在卖服务,但更多是将费用加在了附加服务上。虽然客流量不大,但高昂的客单价弥补了这一点[ 高端总爱走高价少量的路线╮(╯▽╰)╭,不过近些年很多奢牌们看着国内日益增多的中产们也开始走亲民路线了 ]。这类店铺较看重口碑,线上各个渠道都会有专人管理,并且会发动发型师与顾客建立微信好友关系,并不时发几条专业内容的朋友圈,以形成强列暗示促使顾客愿意再次选择及付费。作为高端店,产品力自然不能差,各类学习机会一定要有,最好是去日韩欧美,再不济也得跑跑香港;并且在技术的背后还必须有扎实的审美功力,所以美术展、博物馆也不能落下。
由此看来,街坊店属于无心上进,沿街店的模式是我们痛恶的,高端店自然好,但是高企的费用让人不由得再做打算。
难道就没有一家简单的,技术过关,价格合理的理发店嘛?
当然有,在互联网思维下,一批“快剪”类店铺兴起。他们走的物美价廉的路线,号称做美发行业的优衣库,剔除一切无关成本,只是踏踏实实剪头发。就目前市场反馈来看效果还不错。
但是这种方式仍然存在问题。
与优衣库、小米以及其他互联网产品不同,理发是属于个性化定制而非批量化生产的行业,这必然导致它的成本无法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因此价格较同行其他店铺(街坊店和沿街店)并无优势。
而其强调的技术或服务,也是一个需要长期长期培养的过程。一旦店铺快速扩张,必然需要更多专业且优秀的理发师来支撑。而这类人员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此外,还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评判标准。对于涉及审美的领域,很多评价都是主观的,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让人信服的评价标准? 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所有评价都将是零散的难以信服的。
在以上种种限制下,我们的理发店之痛估计还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