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物日,我想先从一个的赌约说起。
1980年,商学教授Julian L. Simon和生物学家Paul Ehrlich打了一个赌,赌的是全人类的未来。
生物学家Ehrlich代表了悲观的环保主义保守派,他认为环境问题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人口就在地球能承受的边缘试探,再不采取措施世界末日就要来了。他的主要观点总结在了《人口大爆炸》这本书里,凭借这本书和一系列公开演讲,Ehrlich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公知,有了名气之后,他又进一步更广泛地“推销”自己的人口爆炸末日论。
对比颇有名气的Ehrlich,Simon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教授,他听了Ehrlich的激情演讲之后总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突破马尔萨斯陷阱靠是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不是劝人少生孩子多种树啊?你怎么知道没被生下来的孩子里没有爱因斯坦呢?你怎么知道没被生下来的孩子不会发明出某种拯救全人类的技术呢?
Simon对Ehrlich提出挑战,两个人决定比一比谁对地球下的结论更正确一些。
估计两个人也很难亲眼见到地球末日的那一天,两个人决定这样赌,如果铜、铬、镍、锡和钨五种金属在1980年9月29日至1990年9月29日这十年间价格增长了,这说明资源越来越匮乏,人类社会正常运行的阻力越来越大,人类社会离崩盘不远了,悲观派Ehrlich胜;反之,如果价格降低了,说明人类社会越发展越有戏,好着呢,乐天派Simon胜。
那么,谁赢了呢?答案今天的你我都再清楚不过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读一下我这两年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The Bet》。
Ehrlich和Simon的争论发生在四十年前,那个时候还没有双方雇水军在网上互相倾轧这种戏码,但是争论的全过程会让熟悉各种当今网络口水战的你我倍感亲切。一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还能摆事实、讲道理,逐渐地,理性的讨论沦为隔空对骂和人身攻击,最后升级为意识形态上的水火不容。
究竟谁对谁错呢?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对Simon靠技术突破一切的乐观主义我实在无法苟同。依靠技术发展,锌不够了可以改用铝,铜线不够用可以用光纤,但是人类能再发明出来生态功能完全等同的人造穿山甲和人造大堡礁吗?我觉得不能。
但Ehrlich就是个圣人吗?当然不可能。Ehrlich有些夸张和戏剧化的说法在短期内为环保议题吸引到足够多的关注度,但同时造成了“狼来了”效应。Ehrlich口中世界末日今年没来、明年没来、后年也还是没来,以至于后来公众对于一些更加确凿的环境问题出现了危机疲劳,再也提不起兴趣。
《The Bet》末章一句很简单的话点出了Ehrlich-Simon之争的一个关键——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想想,我们究竟想生活在什么样的地球上。”
这个问题太稀疏平常了,说起来实在很乏味。然而,作为一个资深杠精,我们在讨论很多“环保”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好好想过我们吵了半天究竟是不是奔着同一个地球的未来去的。
所以在这,为了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各位未来能够梗有效率地开撕,我准备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好好讨论一下——
“究竟我们想生活在什么样的地球”?
A. 完全不在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死存亡
B. 在乎人类的生死存亡,但完全不在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
C. 在乎人类的存亡,且在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
如果您的选择是A,那也不必再浪费时间看我的废话了。不过有一点我想指出的是,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下的人类社会的崩盘未必是“安乐死”。为了维持这个花花物质世界而毫无节制地燃烧化石燃料的同时,各种自然灾害也会不断加剧,又️有多少人能在因飓风或海啸流离失所的时候,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一句:值了?
姑且认为你被我吓住了,觉得还是考虑一下大自然比较好,我们再看B选项。
放弃大自然但不放弃人类,玩命发展技术,励志用高科技打造的一个寸草不生的仅剩人类生存的地球。可能有戏?也可能我们等不到技术发展到这个水平的那天就挂了。假设真的有戏,我想引用一句爱爵爷在纪录片《大堡礁》里的话,“我们就真的真的真的就不在乎与我们人类同呼吸共命运息息相关了好几十万年的大自然吗?”
人类史从自然史开始,大自然是人类的根。没有了大自然就好像人类文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扇门被关上了,人类文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孤岛,只剩下在无边宇宙中的无敌是多么寂寞。
姑且认为你被我的煽情打动了,无法狠下心跟大自然断舍离,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既要物质世界又要自然环境的几种可能性。
C1. 虽然需要大自然,但是不愿且不能在物质层面做出任何改变
C2. 为了和大自然和谐共处,选择“纯天然”和“有机”的产品,都这么“有机”了,其它改变难道还需要吗?
C3. 尽量减少对大自然有负面影响的活动,但是基本不影响目前的物质生活。
C4. 大自然最重要。勒紧裤腰带返璞归,扼杀一切与生存无关的消费生产,人类自我减灭提上日程,发展什么的不考虑了。
以目前的环境状况和技术水平,C1约等于不考虑大自然的A和B。
再看C2,这种“有机”且“纯天然”的策略大多数的时候是形式大于内容。人类经常会一厢情愿地认为田园牧歌的生活是最自然、最环保的,可惜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怀旧情结在作祟。考虑到生产、供能,运输和卫生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效率,将人类圈在一个高度密集的城市里往往比把同等数目的人类散到各个角落去田园牧歌更环保。
“有机”产品也是同理。不谈产量谈污不污染就是耍流氓。一单位种植有机作物的土地可能比一单位种植非有机作物的土地对大自然的负面影响小,但如果有机作物的产量只是普通非有机作物的1/10,那么这就意味着,可能我们需要多砍掉9个单位的热带雨林开垦成有机农田,才能养活同样的人口。考虑到9倍的野生动物流离失所,又是谁比较环保呢?
这个例子不是想把有机农业打入十八层地狱,事实上如果能利用部分有机农业的技术和转基因作物相结合,就有可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减少农业的负面影响,但是有多少出于“热爱自然”而选择有机产品的人会拥抱听上去好像没那么天然的转基因技术呢?
环保不是听上去好像比较天然的选择,环保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利弊平衡。
虽然我批判C2好像批得欢,但是我知道我这种选C3的人,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我能做的无非只有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谴责消费象牙、犀牛角和穿山甲的人,尽量节约用水,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跟C2比,或许理性计算的成分多了一点点,但对自己生活耗能也做不出来什么大刀阔斧地改变。这种拖拖拉拉,半推半就的环保目前看来也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总之无论是想通过C2还是C3来拯救自然环境看起来都不切实际,约等于还是选A和B。
真刀真枪地“环保”可能就应该像C4一样决绝,减少一切与生存无关的物质消费。有没有用我不知道,不现实是肯定的。人类演化至今,天性就是搞事情,人类注定不可能在岩洞里当一个安安静静钻木取火的美人猿。
退一万步讲,假如真的可以实现这种物质生活的超级大倒车,一个自然环境确实良好,但是人类每天都只在山洞里打坐的地球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这样的话,选B是不是更能体现人类存在的意义?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选,但问题是,事到如今,我们还有的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