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一直叮嘱我,张进老师的《渡过3:治愈的力量》出版了一定要给她一本,因为我是里面十二位主人公中的一位。和闺蜜是大学同班同学,同寝室友,研究生同学、同寝室友,十五年的交情,我们就是那种微信里没有聊天记录,可是一个电话过去可以聊一个小时的朋友。我们彼此见证了各自生命历程中的无奈、痛苦,也分享了彼此成功的喜悦、生活中的快乐。
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渡3:治愈的力量》出版后,特意在渡过商城购买了一本张进老师的签名版寄给了她,除了父母、家人、医生,闺蜜见证了我生病的前因后果,甚至她对我的了解也超过我的家人。邮寄出去的第三天,她发来微信:女人,我早上取到了书,找到了你的部分,看到一半,就哭了好多次,感觉所有事情都在我眼前。
看到她发给我的消息,我心里五味杂陈,往事的一幕一幕像电影的画面不由自主的又浮现了出来。患病之初,社会功能出现退缩,我开始排斥和人交流。当时同事和领导都很关心我,打电话询问我的状态,可是当时的我就像一个掉进漩涡的人,状态越来越糟糕。我开始不接电话,不回复信息,但是当时还可以勉强跟闺蜜联系。她的电话我坚持接听,可是我知道自己也是在撑着。我能听清楚她说的每一句话,可是大脑却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回复。
当时她在考博,考博是她的愿望,生完孩子马上投入了考博的复习中,坚持了五年,可是五年都落榜。我患病的那年她说这是她最后一次参加考试,还记得我坐在精神病院的病床上,她参加完考试坐在回程火车上,哭着跟我说,秋月,我这次英语考砸了,我肯定考不上博了。我耳边传来火车上嘈杂的声音,风声,哭声。我很想给她一些安慰,可是真的无能为力,我静静的听她哭,我跟她说,我的状态也不太好,另外结果没出来之前,一切都还有可能。在当时的我,能说的就这么多了,说完我就挂断了电话。
之后症状越来越严重,我断绝了和外界的联系,包括闺蜜。可是闺蜜依然锲而不舍,电话打到我父亲那里,跟父亲说她能做什么一定告诉她,还给我邮寄书籍,当时的我情绪流动是没有的,不会哭,也不会感动,我意识上知道她是关心我的,我也很感动,可是心却不为所动,像个冷冻了千年的冰山。情感麻木的状态和木乃伊一样,你虽然躯体上状态很好,可是没有情感流动,人就是一具活着的木乃伊。
也许是当时阻塞了太多的情感,在我恢复情感流动以后,我基本每天都会哭,像决了堤的堤坝,也是那时候才发现能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似乎有点可笑,不过如果你经历过,会明白我说的那种感受。
经历了抑郁症患病和治疗过程的种种,在康复后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做点什么,给后来的人提供一些参考和经验,毕竟这条路走下来的人还不多,很多人选择了销声匿迹。因为不了解导致了很多误解。在我进入康复期来上海以后,张进老师知道了我的经历,那时候他正巧筹划要出版一本抑郁症患者故事的书,提出要来上海采访我,我当时很激动,张进老师的《渡过》系列书籍曾经是我坚持治疗的信心,我欣然接受他的采访。
还记得那个午后与张进老师见面,那是第一次与张进老师近距离接触,清瘦的身材却散发出生命的韧性,他手不离照相机,随时抓拍景物,可是注意力也并没分散,我自顾自讲述着自己发病前后的事情,他感兴趣的部分就会突然抛出一个问题。
采访结束后张进老师离开上海奔赴别的地方采访其他的主人公,十二个地方,张进老师乐此不疲,很多地方比较偏僻,可是张进老师依然只身前往。他尊重每一位讲述者,也力求把最真实部分呈现给世人,深入到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生活状态。
在目前国内的图书市场上,取材真实,用白描手法记录抑郁症患者患病经历、生活经历的图书是处于空白状态的。首先因为病耻感和个人隐私的原因,能够愿意接受采访,并且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的患者很少。其次,能够发愿做这件事的人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张进老师曾经是一位患者,也许是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大爱,所以《渡过3:治愈的力量》能够完成呈现给大众,其实背后有很多因缘,也实属不易。
《渡过3:治愈的力量》这本书的分量不单单是一本书,更是十二位抑郁症患者用自己生命中的裂缝书写出来对生命的敬意。当我们在面对疾病,面对痛苦无路可退的时候,我们主动接纳或者被动接受,都不妨碍我们体验生命的真实。佛说众生皆苦。那么苦尽甘来,无论怎样的疾病都无法阻止我们站在阳光下,接受阳光的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