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阅读速度很快,但是笔记输出很慢。阅读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可以接受各类观点的狂轰滥炸,可以接受各种知识的灌输熏陶。但是写读后感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要重新回顾这本书的内容,提炼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并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启发。这相当于重新复习了一遍,其工作量非常大,耗时又费脑,所以有时候小懒虫作祟,看完就扔在一边懒得去思考总结。但是好书一定要重温回顾,阅读的目的不是展现自己一年看了多少书,而是真正有多少知识经过消化吸收,最终内化为自己能力。
我在某个读书俱乐部听了这本书的介绍,马上去网上找来电子书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两天时间就看完了,被书中提到了新奇的观点深深吸引。尤其是里面提到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解决了我当前的一些困惑,其中还涉及了关于勇气、自由、幸福以及人生意义的追寻,是对我影响较大的一本书。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好读易懂的心理学作品,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成为“心理学三大巨擘”的阿德勒的思想。可以说,这本书照亮了我人生前进的方向,是我人生路上的思想灯塔。对我冲击力比较大、收获比较大的观点整理如下。
其实,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认为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现在不幸的源头,强调的是“原因论”。这容易让我们陷入宿命论,认为过去决定一切,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无能为力。而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人类是为了达到现在不幸的目的,而去归咎于过去的痛苦,强调的是“目的论”。比如有个人一直闭门不出,他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而是因为他不想走出去,所以才制造不安的情绪。阿德勒的目的论,说明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我们要相信,人类是有自由意志的,人是可以改变的。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就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这是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自卑感来自于主观认定,是通过和别人相互比较而产生的,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人际关系也自然没有烦恼,每个人都是快乐无忧的独立个体。当然,我们要区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两个概念,自卑情结是深陷在自我否定的无限循环里,是一种需要控制的不良情绪。但是自卑感可以成为促进努力和进步的契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赛跑”。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不要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这一点,我深以为然。
学会割舍别人的课题
既然人际关系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阿德勒提出了很重要的课题分离学说。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对自己课题的干预。只要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改变。这是阿德勒提出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即不要对别人的行为指手画脚,只有当别人来征求你的意见时,你才可以尽全力加以援助,但是最终怎么做还是别人自己决定,你不要干扰别人的选择。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你自己。就像谚语说的,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书中拿亲子教育举例,如果孩子不学习父母怎么办?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课题的干扰,强扭的瓜不甜,强迫孩子学习也会适得其反。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要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孩子选择不学习,导致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最终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父母常说的“我是为你好”,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虚荣或者支配欲望。所以,如果孩子不学习,要告诉他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扰,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要指手画脚。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因为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就会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不要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当我们选择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就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我们经常会为了不被别人讨厌,时常看别人眼色,活的既不自在又拧巴。但实际上我们不可能讨好所有人,不管怎么努力,都会有讨厌你的人。所以我们还不如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真的可以解决很多人际关系的矛盾,比如别人不喜欢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上司脾气暴躁那是上司的课题,父母对你的工作不满意那是父母的课题,这些都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一旦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很轻松。没有任何理由不可以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做共同体感觉。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我们不应该被别人的眼光所绑架,同时也要找到共同体感觉,找到一种归属感,二者并不是绝对的排斥和互异的关系。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种“有用”并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由此,阿德勒提出幸福即贡献感,只要我觉得对别人有贡献就可以,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幸福。
关于人生意义的追寻,阿德勒认为没有普遍认同的人生意义,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最后阿德勒提出,人生是连续的刹那,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接,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间。我们应该更加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不是活在“在路上”的人生之中,而是时常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暮然回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学。虽然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心理学,但是他的很多思想潜移默化中已经化为自己的人生观,并且不断实践。比如要活在当下、珍惜现在,要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但是追寻自由的人生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这一观点我真的是第一次看到,并且深深被震慑到。因为我是一个很在意别人眼光的人,很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很多时候会畏手畏脚,不敢前行,也经常为人际关系所累。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我要学着割舍别人的课题,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营造一种轻松的人际关系,过自己想要的自由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