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听到一段爸爸和儿子的对话,让我很感慨,要做到从孩子角度出发理解孩子真的很难。
事情是这样,儿子不愿意学琴,把琴弦给剪断了。
爸爸痛心疾首地问孩子:
一根琴弦十几块钱,你怎么会想着要去剪那个琴弦,我真的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我现在你有好多想法我都没法接受,这样我没法接受你,你是我的孩子,你就这样做事情,那一节课200块钱,对吧?那一个琴5000块钱,一根弦十几块钱,那都是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我们为什么要让你去学这个东西,反而让我们自己那么难受,那么生气,我们图的什么?
你设身处地为我们想一想,如果你是父母的话,孩子这样对待的话,你是什么感觉?
孩子低声地说:我又不是父母。
爸爸:你不是父母,你要去想一想,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是什么样的感觉对吧?你辛辛苦苦挣的钱给孩子交学费学东西,然后他就这样去对待父母,然后去剪琴弦,然后让爸爸妈妈着急,然后添麻烦是吧?
估计孩子心里会嘀咕,你如果是孩子,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02
我以前觉得自己做得还挺不错,至少能够控制住脾气,但扪心自问想想,我也是更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要求孩子完成各种作业,而很难真正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暑假来了,因为孩子写字的问题被老师说过,他写的字太大了,是班上写字最大的小朋友。他的两个同学都在一个写字班学写字,而且家长反馈都不错。于是我让他去试听,试听第一天,孩子还挺高兴,说写字是他最开心的事情。我听了比他还开心,当天晚上就花了2800给他报了15节写字课。没想到他第二天就不愿意去了。
我也和文首那位父亲一样,和孩子讲道理:老师说你的字写得太大了,一定要练习。而且你说很喜欢,我才给你报的,现在报班了,你又说你不愿意去,爸爸得钱不白花了吗?
估计还是老师的话管用,孩子嘟嘟囔囔还是去上写字课了。晚上回来,他死活就不肯再练了。我寻思,就每天上课一个半小时,回家不练,这怎么有效果呢?我想,父母说话不管用,需要和老师协作“对付”孩子。
当我发信息给老师时,老师回的话触动了我:
几天后,老师发个信息,说孩子的写字好多了,我能感受到他会理解孩子,给孩子时间。
我真正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试想如果你平常上班已经很累了,回到家,老板给你打电话,追加一个任务,你是不是也老大不愿意呢?
工作中常说,把自己放到他人角度,把脚放到他人的鞋子里,但为什么真正做起来这么难呢?
我隐隐地觉得哪里没有想通,直到最近樊登讲《解惑》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力气使在外面,去了解,关注别人的想法,而不是尽量先了解自己的想法,做到推己及人。
学习这件事,如果变得有趣,我就会更愿意去学习,或者我能拿到很多正面的反馈,我也有学习的兴趣。
回到自身,我最近和同学聊天,学到了一个habitica工具,这个工具最大的特点是把每个习惯的培养转成游戏的方式,比如,每天坚持喝4大杯水,机会给你一个金币,金币多了就可以增加装备,这个小小的改变比用任务清单做完打勾的感觉要好多了。
这和《掌控习惯》一书中提到养成习惯的四要点之一:令人愉悦,不谋而合。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让孩子从中找到愉悦感。
03
结合写字老师的回应和让学习变得愉悦的想法,我在思考,如何能够让孩子的学习更加有趣。
我选择孩子的暑假英语学习作为突破口,因为我自己对英语也比较有兴趣。孩子的英语老师给孩子暑假布置了英语音频作业,每天都需要诵读。因为有些单词比较难,孩子就不愿意学。
开始我是每天抓住孩子的时间,拿着绘本,放录音盯着孩子去练习,我和孩子都很累。
后来我想到把英语学习变成一个游戏,结合孩子的英语绘本《down in the jungle》, 我提前跟孩子说,我们可以分别扮演不同的动物。绘本中正好有六个动物:蛇,猴子,鳄鱼,大象,犀牛,狮子。
我和孩子抽签,每个人扮演不同的动物,去演绎其中的故事,评判标准是让三岁的小儿子笑,小儿子笑了,这局就赢了。
用这种方法,两个孩子和我都玩得很开心。而且英语学习也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得到了锻炼。
当我能够全情投入去和孩子做一件事情,并且发自内心感到愉悦的时候,自然也会蔓延到孩子的心里。
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