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应该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关键词:
互动 活力 导语 提问 幽默 开放 关注发展
互动,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师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力手段,在小学课堂中经常使用。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学生常常把手举得高高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非常强烈。但到了中高年级的课堂,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教师妙语连珠,慷慨激昂,激情四射,学生却反映平淡,甚至开始走神,课堂变得冷冷清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应该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一、巧设导语,请君入瓮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有一个良好的开头,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一个引人入境的导语,往往能使学生兴趣倍增,印象深刻,教师也能很快地找到讲课的感觉。因此,要想让学生对自己的课感兴趣,“一见钟情”必须注意从设计导语开始。
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同学们,这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应该是冻死的吧,那她为什么面带微笑离开人世呢?让我们走进安徒生爷爷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寻找答案吧!
在我缓缓述说中,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心中涌起了万般同情,而后面令人不可思议的结果又让他们心中涌起团团迷雾。是啊,冻死的孩子多痛苦啊,为什么面带微笑呢?
那节课,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读懂了很多,收获也很多。在课后批阅学生的读后感时,我被孩子们穿越时空所引发的共鸣深深感动。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四小李英杰老师执教的《趵突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不露声色却又像磁铁般牢牢把学生吸引住的导入语更让我佩服不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咱们山东济南还有一个名字是什么?
生:(很快地答出)泉城。
师:谁见过趵突泉?你能说说你见过的趵突泉是什么样子吗?
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的感受)泉水翻滚着,向上喷涌。泉水很多。冬天泉上起了水汽,像仙境一样。
师:你知道趵突泉的来历吗?
生:根据它向上翻滚跳跃的样子,得名趵突泉。
师:著名作家老舍在济南教书的时候写下了一篇美文。他说:“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美文——《趵突泉》,看看趵突泉真有老舍先生说的那么美吗?
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回合的对话,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书本。
初看题目,无趣无味。但通过李老师精心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信手拈来的老舍先生文中的话,使学生既对趵突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同时又产生了疑问:趵突泉真有这么美吗?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从疑问开始。这一环节,李教师创设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大门,真正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有了这么一个基调,所以,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饱满,热情高涨,每一个环节的参与都是那么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有效提问,入情入境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知识无法通过教学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与学的双边交互活动之中,完成知识建构。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最有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方式之一,就是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上,一个融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的问题,如一块精心选择的玉石,必定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朵朵智慧的火花,给他们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有一石数鸟之功效。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引导学生领会小女孩临死前的美好幻象时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同学们,当你寒冷的冬天只穿了一件单衣,肚子饿了,可家里没人,你感觉怎么样?那时的你渴望得到什么?”初看,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因为能让学生进入情境,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对小女孩进行换位思考。因此,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了,纷纷举手发言:小女孩幻觉中出现火炉是因为她渴望温暖,出现大烤鹅是因为她渴望食物,出现圣诞树是渴望得到快乐,出现奶奶是渴望得到疼爱。更有学生语出惊人:难怪谁看了这个童话,都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美好的幻觉是与小女孩悲惨现实的渴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安徒生爷爷成为著名童话作家可真不是吹的。
如果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就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一位教师执教《中彩那天》,是这么设计问题的:“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中奖的感受?”“《中彩那天》中的父亲得到那辆汽车后,经过道德抉择把汽车还给库伯,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不但切合学生实际,而且激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接下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们都是兴致盎然。
三、幽默诙谐,畅所欲言
教师幽默的语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源泉,更是师生互动的润滑剂。试想,教师的课堂语言如果充满诙谐、幽默,那么学生肯定就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因此,课堂上,如果教师能经常随口说出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趣语,逗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不断。相信在这轻松的氛围中,老师学生都非常愉快。
也许是时代特征吧,现在的学生表现欲望、诉说的冲动极强。这本来是好事,但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倾听其他同学陈述观点,总是随心所欲地说我所说。而每到这个时候,教室里真是人声鼎沸,乱作一团,真令人头疼不已。所以,每次提问都得先打预防针,但效果甚微。偶然的一次,当他们又犯类似错误时,我突然说了这么一句:“我要正版的,不要翻版的!”学生一愣,随即会心地笑了,再没有同学抢说了。以后的课堂,我在提醒学生倾听时,就会这么说:“请注意,我只要正版的!”效果真的很不错。
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我会这么说:“刚才某某同学已经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我相信还会有更好的答案。谁来PK一下?”当学生在课堂上被某个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吸引而分神时,我先是大声说了这么一句:“真羡慕某某同学啊!”学生的好奇心来了:“为什么?”“因为他的粉丝比我多!我教了十几年书,现在站在这里,很用心地讲课,却无人理睬。而某某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就把全班同学都吸引过去了!说明我的粉丝不如他多啊!”“哈哈哈!”一阵开心的笑声过后,学生明白了:上课专心致志,既是对老师劳动的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
学完《学弈》后,每当看到有同学分心,我就会立正,摇头晃脑地:“一生(N生)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众生接口:“思援弓缴而射之!”言毕,又是笑声,而分神的学生或是一脸茫然或是跟着傻笑。由于春困,孩子们上课提不起劲儿,来这么一句淘宝语:“亲,注意了,精彩的活动正式开始!”定会爆出一阵欢快的笑声,春困也会随之消散。
由于课堂上类似的情景很多,而且每次的出现都没有预兆。为了每次都能和大家一起开心地笑,开小差的学生除了专心致志外,别无他法。而专心于课堂,沉醉于专家们精心为我们挑选的一篇篇美文中,学生总能找到共鸣点,总会有所触动,自然也就忍不住一吐为快而开心互动了。
四、开放课堂,关注发展
肖川教授《洋溢着生命温暖的课堂》提醒我们:教室作为有限的空间,无法满足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生命表现形式的更多需要,它难以避免地使生活过程变得死板、呆滞、程式化和模式化。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入丰富多彩的生活,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就能实现学习与生活的联姻,而不是将课堂与课外生活人为地割裂。
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向别人介绍一件物品,我采用了新形式:让孩子们模仿社会上的招聘活动,先挑出四大销售公司“老总”,再让其他孩子们分别去应聘“金牌推销员”。应聘内容只有一个——推销产品。那节课,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之高、推销产品的方法之多、表达语言之流畅令人惊讶,整堂课欢笑声不绝于耳,我真怀疑自己走错了教室。也就是那节课,我发现,这个貌似“乖巧听话”的班级其实藏着许多“幽默大师”、“相声大师”、“销售奇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也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并尝试着让学生写一写诗歌。写诗,在孩子们看来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啊!但我相信,兴趣定能让学生激发诗的灵感。于是,课前,我多方搜集充满童真童趣的现代诗歌,课堂上一首一首地和孩子们尽情分享。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不仅仅是迷人的春花秋月可以写诗,普通的鸟兽虫鱼、令人生厌的蟑螂苍蝇也可以入诗,更令学生乐不可支的是,连平时颇令人烦恼的爸爸的鼾声可以入诗!我告诉孩子们,生活中处处都是诗!我还告诉孩子们:他们所写的诗我一个字也不会更改,因为儿童时期的每一句话都是最美的诗句!一时间,孩子们诗兴大发,一首首令人忍俊不禁的儿童诗在他们的笔尖蹦跳而出,孩子们开心,我也跟着开心。更让我想不到的是,部分孩子爱上了写诗,偷偷有了一本“原创诗集”,偶尔还会拿来给我点评;韦可薇同学更是脱颖而出——在《校园文学》的351、353期分别发表了两首小诗《冬雪图》和《梦想》。
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提倡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只有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充满挑战,充满悬念,才能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堂是学习的乐园,更是生活的乐园。也唯有如此,语文课上,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2、《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2期。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肖川的《洋溢着生命温暖的课堂》。
———end———
玉米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坚守一线基础教育24年,期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19年。学校教育,看起来是简单的重复,置身其中,你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也会发现“这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些年,我在挫败中成长,在成长中思考,如今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借助简书平台整理分享自己的从教心得,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