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怎么看都不像有错的话。
但大部分人都把这话理解成了“只有兼顾所有细节才能成功”。
这就不对了,因为你每天上班的时间就那么几个小时,想太多细节,成了思想上的巨人,却也会成为行动上的矮人,最后只能在别人升职加薪时哀叹一句“为什么明明我想得比他清楚,却做得没他好。”
所以今天,我就想来给你说说,职场上,哪些事情其实没必要想那么清楚。
1“想”太多闲事,做太少正事
职场上需要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心思太活络绝对是职场禁忌之一。
“领导今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团队里的人会怎么看我?”
“这个活儿我揽下来划算么?”
……
有多少人在犯这样的错——工作时把大部分心思放在了“揣测圣意”身上?
因为想尽快拔尖儿得到老板重用、因为听闻了职场“老油条”们讳莫如深的办公室斗争,所以总是步步为营,生怕自己走错一步就万劫不覆。
我刚工作时就是这样惊惊颤颤的。记得某个夏天的周六去上班,当天公司有活动人特别多,我就找了间安静的会议室忙自己的工作。呆了一会儿CEO恰好路过看见我在会议室,就推门进来说:“最好和别人合用一间吧,这样少开一台空调可以环保些。”
当时的我刚入职一星期,CEO和我说的话不超过十句,其中就有这句。
我那一下午都在想:完蛋了!还不知道CEO会怎么看我,然后就一直责怪自己思虑不周。
那一下午,我就在担心、自责和抱怨运气不佳这些消极又复杂的情绪中度过,工作效率几乎为零。
工作这么多年后才逐渐明白,领导最大的“圣意”就是每位员工都能出色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2“想”的太丰满,做的太骨感
在职场中,完美主义者的“思考”有时就是一场噩梦。
“这个计划是最完善的么?”
“这个方案是最优化的么?”
“这套实施措施是最高效的么?”
然后,继续伏案改改改!
其实这种思考本身并没有错,而且较之于对上述那些闲事动的心思而言,这种“想”高级、有益太多。
如果太沉迷于“完美”本身,那只会与完美更加背道而驰。因为工作需要出活儿,甚至很多时候需要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杰维 · 伯恩斯说过:“过分追求完美,是取得成功的拦路虎,是自拆台脚的坏习惯。”
而且沉溺于“完美”本身,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忘记自己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看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人去河边钓鱼想晚上饱餐一顿,可是每钓上来一条鱼他都会拿尺子量一量,然后把鱼又放回河里。
旁边另一个钓鱼的人看到后非常不解就去问他,你钓的鱼都不错啊,又大又好,干嘛要放回河里?
那人说,因为我要找一条刚好能和我家烧鱼的锅尺寸匹配的鱼啊。吃鱼才是他的目的,可一不小心这个目标就被锅的尺寸喧宾夺主了。
更何况即便你真的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完美的方案,也不代表这个方案最终就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因为“想”只是第一步。往往我们总把思考看得过于隆重,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任何老板都希望员工完美交差,但任何理智的老板知道“完美”太遥远。
先有一份实实在在的东西摆在面前——哪怕它只有80分——也比远在天边、不知何时到手的100分要有用。
3,职场中,到底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上到宏观的公司文化、企业价值观,下到实际的人际关系、团队协作,甚至是第二天到底穿什么衣服合适、Email群发时收件人的排序,可以说我们在职场上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太杂。
我们精力毕竟有限,还是需要在众多繁杂中理出一个优先级。在我看来,大多数职员需要站在两个立场去思考两方面的问题:
雇主立场——毕竟老板聘你回来不是打算做老板娘的。
身为员工我们有责任为雇佣自己的人产生贡献、创造价值,而且一定要尽可能的大。
也许你会认为目前的薪资配不上自己的价值——这也许是公司薪酬体系的问题、也许是老板人品的问题、也许是当前公司效益的问题。但只要你尚未打算辞职,说明在内心深处其实你还是认可、接受当前这个匹配值的,即便你口头抱怨再多。
所以,在其位就需要谋其政的你务必要时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如何为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
换言之,即,我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这是我们站在雇主立场上唯一需要思考的问题。
自我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时,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比较多,毕竟我们做一份工作既要能保证帮雇主获利,还要能确保让自己获益,而这个“益”不仅仅只是钱。
《自我管理》这篇经典文章里提到的几点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的长处是什么?”和“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其实是在帮我们解决如何让工作效率、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同时也能让我们有更明晰的自我认识,可以在职场角色转换、职业平台变化时能耗时最少地走上正轨。
“我属于何处?”
在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明确“我属于何处”其实是在帮自己筛选出那些不适合的工作、甚至是排除诱惑,这能够降低我们走弯路的概率。
“我如何学习?”
可以说这个答案决定了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们的后劲有多足、究竟能走多远、站多高。
如果下一次升职加薪还没有你的份,不妨想想(这个思考很有必要~)是不是自己想偏了、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