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发现一本好书,遂有欲望和他人分享。是日起,翻译Nir Eyal所著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上瘾:如何打造塑造用户习惯的产品)。语言拙略,表达不到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有时看书一些观感,会附在后边,跟大家一起探讨。愿能坚持下去。
Yin二十多岁了,住在帕罗奥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她有着你所期望的那种名校大学生的镇静和精致,然而她每天也在屈服于一种顽固的习惯。她无法控制地,强烈地对Instagram上瘾了。
这个在2012年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的图片/视频分享社交网站已经深深抓住了像Yin一样的1.5亿用户的心。这个公司的成就昭示着塑造用户习惯的科技所形成的不断增长的力量和无限的经济价值。当然,Instagram的成交价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传闻的价格竞标战。但从本质上说,一个有进取心并且对心理和科技都非常精通的团队,靠发起一个塑造用户习惯的产品使得用户们将产品变成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Instagram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即便Yin承认她每天都用这个app拍摄上传很多很多的照片,她也并没有意识到她已经上瘾了。当她回顾她把最近几张照片用滤色器变成70年代老照片的样子的时候,她说:“只是为了好玩而已。我并不是有问题或者怎样,我只是在我看到一些炫酷的事情的时候想去用它,我觉得我需要在它消失之前抓住它。”
是什么造成了Yin对Instagram的习惯?这款看起来如此简单的app是如何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像Yin这样的习惯是靠时间积累形成的,但习惯形成的链条反应通常以一个触发器为开端。
习惯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构建出来的
习惯就像珍珠一样。珍珠蚌在珠母上边一层又一层地累积物质,经过几年后,就形成了光滑的珠宝。但,是什么使珍珠蚌开始造珍珠的呢?是像一块小砂砾、一只寄生虫这样的微小刺激物的到来,触发了珍珠蚌开始用闪光物质层层包裹刺激物的系统。
同样道理,习惯也需要一个建立的地基。触发器给持久的习惯转变提供了基础。
用一些时间回想你自己的生活。今天早上是什么叫你起床的?什么使你去刷牙?什么使你看这本书?
触发器有时以像早晨闹钟一样显而易见的形式出现,但也有时出现得不太明显,有时那些潜意识的信号显著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行为。触发器是行为的驱动力——蚌壳里边促成珍珠的那颗沙子。无论我们是否能够意识到它,触发器都推动着我们去采取行动。
触发器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形式。
外部触发器
塑造习惯的技术以暗示用户去行动的方式开始去改变用户的行为。这种感官上的刺激可以通过我们周围环境的很多事物来传达。外部触发器中嵌入着信息,以告诉用户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外部触发器传达了用户在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通常这种希望被执行的行动都会被明确地表现出来。举个例子,你在图2的这个可口可乐售卖机上看到了什么外部触发器?
仔细看看画面上那个迎接你的人,他正向你递一瓶清爽的可乐。下边“口渴吗?”的字样告诉了你那个人想让你干嘛,也促使着你投币进去选一种饮料。
网络上的外部触发器可能是一个突出的按钮的形式,比如在图3中Mint发来的邮件中显示的橘黄色的“登录到Mint”。这里也一样,它给用户读完邮件之后该做什么提供了明确的指示:点击那个鲜明的按钮。
注意到Mint邮件里的预期行动是多么突出和明显吗?Mint本来可以添加许多其他的触发器的,比如查看你的银行余额,查看信用卡交易流水,或者设定财务目标。然而,考虑到这是一封账户提醒邮件,Mint将所有可用的行为删减至一个单一的点击:登录账户进行查看和修改操作。
多种选项要求用户在各个选项之间权衡。过多或者过于宽泛的选择容易造成犹豫,困惑,或者更糟糕的情况——放弃。减少进行下一步行动所要付出的思考,能够增加无意识地采取期望行为的可能性。下一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可口可乐售卖机和Mint站邮件都是明确的外部触发器的例子。然而,外部触发器也可以含蓄地传达关于期望用户行为的信息。举个例子,我们都熟知,网址链接是可以用鼠标去点的,app图标是可以用手指去按的。作为界面设计的一种已被接受的方案,无需可以告知用户如何去使用这些空间,信息已被嵌入其中。
外部触发器的种类
企业利用这四种外部触发器驱使用户完成期望的行为:
1. 付费式触发器
广告,搜索引擎营销(SEM),以及其他付费的渠道都经常被利用来吸引用户注意力以及驱使用户产生行动。付费式触发器是可采用的有效但高成本的保持用户回访的手段。培养用户习惯的公司即便采用付费式触发器,一般也不会长时间依赖之。想象一下如果Facebook或者Twitter需要购买广告来促使用户再访他们的网站——他们早就倒闭了。由于靠付费实现再次接入在大多数商业模型都不可持续,企业们通常采用付费式触发器获取新用户,并采用其他触发器来使它们再访。
2. 累积式触发器
累积式触发器并不能被直接购买,因而说它们式免费的,然而它们通常需要在公共传媒关系上付出时间。有利的舆论通报,热门的病毒式视频,以及应用商店首页的位置,都是吸引注意力的有效途径。企业们可能会被一种思维所迷惑:相关下载和销售尖峰信号总是长期有效,而累积式触发器所产生的意识式非常短暂的。
为了让累积式触发器驱动持续的客户增长,企业必须保证他们的产品一直处在聚光灯下——这必然是一项艰难而不可预知的任务。
3. 关系式触发器
通过一个人向其他人介绍产品或者服务,式一种非常有效的行动外部触发器。不管是通过电子形式的邀请,Facebook上的一个“赞”,还是老式的口碑,从亲朋好友口中获知产品往往是技术扩散的一个关键构成。
关系式触发器能创造出企业家与投资人最渴望的病毒式超速发展。有时候关系式触发器驱动增长是因为人们喜欢互相分享优质的服务。
举个例子,PayPal在上世纪90年代末病毒式的成就是非常难以超越的。PayPal知道,只要人们开始在线上相互转账,他们就会意识到这项服务的巨大价值所在。“某人刚刚给了你一笔钱”成为你打开账户的具有巨大诱惑力的动机,PayPal的增长传播是因为它是有传染性的而且是有用的。
不幸的是,有些企业利用一种所谓的“暗模式”,以不遵守职业道德的方式使用病毒式循环和关系式触发器。当设计者故意引诱用户邀请朋友或在他们的社交网络引爆信息的时候,他们能看见一些初始的增长,但这往往以用户的社交身价为代价,包括他们的善意与信任。当人们发现自己被愚弄的时候,他们会发泄他们的失望,不再使用该产品。
合理地利用关系式触发器需要建立一个具有粘性的用户群基础,用户群中的用户乐于与他人分享他们在产品中获得的益处。
4. 自有式触发器
自有式触发器在用户的周围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持续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最终直到用户选择允许这些触发器发生。
举个例子,用户手机屏幕上的一个app图标,一则用户订阅的邮件简讯,或者一个只有当用户允许的时候才会出现的app更新提醒。只要用户允许接收触发消息,设置触发消息的企业就拥有了用户的一份注意力。
自有式触发器只有当用户注册了账号、提交了邮箱地址、更新了app、选择了简讯订阅、或者进行了其他表明他们想保持接收到互动的操作时,才可能被设置。
付费式、累积式、关系式触发器驱动新用户的增长,而自有式触发器促进粘性的重复培养,直至用户习惯形成。如果没有自有式的触发器以及用户对进入他们注意力范围的默认许可,就难以足够高频地引导用户去改变他们的习惯。
写在后面:
图3那一part提到:“多种选项要求用户在各个选项之间权衡。过多或者过于宽泛的选择容易造成犹豫,困惑,或者更糟糕的情况——放弃。”这个结论在一本书中有过深入的探讨,在此也向大家推荐——社会心理学大师巴里·施瓦茨的《选择的悖论》。这本书首先论证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选择自由是否真的为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福利;接着细数那些左右我们做选择的心理效应;又再从经济学理性的价值角度分析我们为什么纠结于选择;最后对纠结的我们给出了多个明智建议。对喜欢探究事情本源的伙伴们来讲,我认为值得一读。
Trigger一文中还提到关于社交身价的问题,对此深有共鸣。尤其是工作了之后,总有一些你不愿意在朋友圈转发又不得不转发的东西,有时碍于情面(朋友做微商你懂的),有时是想获得一些东西(比如最近非常流行的互联网公开课,各种微信直播群,要在朋友圈里转发才能拉你进去听课)。其实其中大多数还不至于要承受文中“不遵守职业道德”这么上纲上线的批判,而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讲(在此我不会把产品和营销区分开,因为在我看来现在的产品和营销从形态、运营、目标上都是一致一体的,两者均不能独立存在),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做法——设计者考虑的是“我的产品需要什么”而不是“我的用户需要什么”。“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已经被说滥,但其实有太多人以“以用户为中心”的名号做着“以为用户是牵线木偶”的事情——我说“以为”,而不是“以”。
因为毕业及入职的琐事缠身,已经三个月没有更新,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时间管理和事务管理能力不足,太嫩。昨天拿督在世锦赛上又延续了千年老二,他说他还会继续战斗下去,实在让人敬佩。拿督英雄迟暮尚在坚持,我有什么资格好多借口。非常感谢@易科比 @简书 的鼓励,陌生人的认可让我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有价值。
末了,跟大家分享一句拿督的名言:Dare to be a champion.
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