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去省图书馆参加讲座,想着暑假借几本书看看,一是为了大闺女能看点书,二来我也可以以身作则补一补。我在儿童区给她选了两本书,有一本是青少版的《红楼梦》,因为我看的文言版的有点难度,所以给她选了一本改编版的。等我到成人图书室的时候,看见了一本巴金的《家》,看着也不是很厚,就索性借出来了!为啥选这本呢,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子女的避难所,所以我想对比一下这本名家名篇里的“家”有啥不一样?
小说一开始就介绍了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的各种标配,老爷,太太,姨太太,少爷,小姐,丫鬟,仆人之类的,总之就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也许是电视剧看多了,看着书都能联想到那种深宅大院的场景来。
印象最深的就是高老太爷长房里的那三兄弟,老大觉新,老二觉民,老三觉慧。
在父亲还健在的时候,觉新还是一个集学霸与颜值并存的别人家的孩子,长的仪表堂,满腹经纶,一心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可是父亲猝然去世后,他责无旁贷的把家庭重担接过来扛在了肩上。仓促地告别了学堂,也稀里糊涂的告别了爱情,告别了青梅竹马的梅表姐,迫于生计走进了生活的柴米油盐,逆来顺受的接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总算遇的佳人良配-李瑞珏,算是觉新唯一的精神寄托吧!幸得一子海臣,后来再怀孕待产的时候,却迫于“血光之灾”(高老太爷过世)被送出城外,不幸难产而死,而孩子得以保全。从此觉新悔恨交加,长子长孙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得符合大家族的规矩,这规矩终究是害死了一个年轻母亲的生命,也使两个幼小的孩子没了娘,也使得觉新一下子失魂落魄,瞬间老了十岁,从此他对大家族彻底失望,但又囿于自身性格使然,不抵抗和作揖主义彻底葬送了他的美好前程。
老二觉民和老三觉慧年龄相差不大,每天形影不离,一起上学堂,一起讨论时事政治。觉民的性格比较平和,不似大哥那样懦弱,也不像老三觉慧那样激进,他也有个青梅竹马的琴小姐,所幸琴小姐是知书达礼的读书女儿家,后来和觉民终成眷属。
特别提一下琴小姐,虽说父亲早逝,但是母亲张太太却一如既往的支持她去学堂念书。虽然这一举动遭到周围亲戚朋友的嘲讽和反对,可是张太太一个人默默承受下来。即使后面公办学校试图招收女生,她一开始反对到后来也是支持的,不得不佩服一位母亲在当时那个时代的胸怀和格局。如今我们女儿家都能上学堂念书识字,多少也有她们的功劳吧!
最佩服的是老三觉慧,一位有胆有谋的热血青年,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改革向前的中流砥柱。他不畏权威,敢于反抗,敢爱敢恨,唯一的爱情对象-一个苦命的唤作鸣凤的丫鬟,也依然是我行我素,敢于做出承诺。可是鸣凤是一个烈女子,虽然在三少爷那里能得到少许的精神安慰,但是也从来不敢幻想平起平坐,唯一的愿景就是一辈子当丫头。可命运没有眷顾她,好像命中注定似的,在得知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时,反抗无效,求助无门,毅然决然的投河自尽,以证清白。觉慧毕竟是个少爷,他们中间隔了不可跨越的鸿沟,明明爱而不得却依然赴汤滔火的双向奔赴,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一个香消玉殒,一个远走他乡,留下一个大家庭空空的外壳,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梅表姐也是一位旧社会的受害者,被迫出嫁,在夫家相处不来,又被迫归家,回来时觉新已然迎娶他人,从此郁郁寡欢,最后吐血身亡,好像林黛玉的化身。
这里面还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不再一一介绍,读完使人产生一种深深地压抑感。当家不在是温暖的,放松的,反而变成一种桎梏,一种枷锁的时候,那就到了该打破的时候了。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代表了一种旧的思想,不合时宜的老规矩,不近人情的条条框框,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活在新社会,尤其是女孩子,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永远做自己命运的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