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一个朋友发了个朋友圈:
上课讲话插话、课间打闹、书写不整齐、漏交作业、漏交通知回执........每次家长会都是这几个问题,除了学习成绩,其他方面能给你老妈长点脸不?
职业习惯性地,我给了一些建议:
我:好好爱他! 亲亲他抱抱他!
朋友:...表现一点都不好呢~
我: 那才更要多亲他抱他!
朋友: 我做不来...
我: 孩子看似越不值得爱的时候,正是他们越缺爱的时候。
朋友: 是这样吗?不是本来自控能力就差,再放纵宽容,变本加厉吗?
我: 对他管教不代表要剥夺对他的爱啊! 犯错是人的天性,妈妈充分、包容的爱能帮助他更快地改正错误,做得更好! 去做做看就知道了。
朋友: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我: 那就去做做看。
.................................................................................................................................................
“上课讲话插话、课间打闹、书写不整齐、漏交作业、漏交通知回执”
哪一件,我们的孩子没干过?(如果你正好也是个学龄孩子的父母)
哪一件,当我们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没干过?
这真算是个事吗?!
让一个人锻炼出对自己严格地自我约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儿童的生理特征就是“活泼好动”,课堂上走走神、玩玩手指头、突发某个灵感并且冲动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告诉老师,我个人并不觉得这有违“尊师重教”的良好美德,或许老师换个观察处理角度,会看到孩子更多的闪光点;
课间的时候不打闹是准备留着上课打闹吗?(真觉得哭笑不得)...
书写不整齐....唉!这不就是孩子们要在学生时代通过反复机械性的锻炼学习的吗?如果孩子已经那么完美了,那还要我们家长、老师,还有那些书法兴趣班干啥滴?
各种漏交漏带....是单纯的就马大哈忘记了?还是已经上升到撒谎的性质问题了?我们成年人还有出门忘带钱包忘带证件的时候呢,我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忘性”的?
我们并不是完美的父母,为啥要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标准来要求正走在“人生学习路上”的孩子呢?
只有一个原因:焦虑
知道我们为啥喜欢高晓松他妈的那句“诗和远方”吗?
就因为那里不需要告诫自己“深呼吸”,就有无限的坦然和松弛。
但不知道为什么,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弥漫着一股焦虑的气氛:
男人焦虑、女人焦虑;
没钱的焦虑,有钱的也焦虑;
找工作的焦虑,事业蓬勃发展的也焦虑;
好不容易有了一群从身体到灵魂都自由健康的孩子们,可我们偏偏也得把他/她们搞得跟我们一样焦虑,似乎这样才能显示我们对他们的“用心”,才有做父母尽职尽责的“存在感”(真希望这样的存在感越少越好)。
亲子关系里,能让人产生焦虑的无外乎两种情况:
1、“积极”态度的同频:大人孩子都是完美主义者,不允许“咱俩”任何一方有一点瑕疵,谁比谁慢半步都不行(超人组合)
2、互补的态度:一个在乎一个不以为然,一个着急一个不着急。
哦,还有第三种状态:家长孩子步调一致,且都“心大”不在意,这样,也就没有所谓的“焦虑”了
我的题外话:在上面这段情形中,其实我的做法并不是很妥当!因为在这位朋友没有主动向我求助的时候,或许她需要的只是一个“倾诉”的空间,而不是一个所谓的亲子教育方法指导。如果阴差阳错我的建议能给她一些帮助当然很好,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会给她增加莫名的费解与焦虑.......当然从这件事情中,我也学习到了一点。
希望我们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