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格林革命—传记性引论》的作者桑多兹认为,沃格林的思想应被视为是一位哲人探求真理的朝圣之旅,是处在政治现实、当代生活与恒常响应性的互动之中,并抵抗其中的腐败的旅程。沃格林经历了20世纪极权暴政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他致力于理解这种暴政得以发生的原因。《希特勒与德国人》处理这样一个核心命题:希特勒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德国获得统治权?德国人是如何使得国家社会主义的专制及其罪行成为可能的?英译导言是对全书思想内容的概括,暂不展开提问。从第一章开始,先提几个常识性问题:1、希特勒掌权的经验材料,你能想到的有哪些?;2、怎样理解希特勒的人格?3、“布特梅尔希综合征”的症状表现是什么?4、受害者是否配合了独裁者消灭受害者他们自己的行动?
试着自问自答一下第1个问题,各位的答案肯定有很多。可方便观看的电影也有很多。从我专业领域(不考虑是否涉及基督教领域)考虑,读过的可推荐的有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和关于他个人的传记《剝洋葱》,《铁皮鼓》(含电影)以颇带荒诞喜剧的风格展示了战争年代普通人无常的命运,里面也塑造了一群党卫军的小大人,说明无人能逃脱在战争的罪责之外。《剝洋葱》则揭示,这位以批判纳粹为己任的作家君特格拉斯,他自己也曾是党卫军的一员,他的写作包含了对自我罪性的揭示。另一位读过的很有心得的作家是赫拉巴尔,他的作品有两个重点,一是批判纳粹,一是批判前苏联的极权。这两者的联系是一个颇具普遍性的可探讨的议题。另外赫拉巴尔作品也探讨了普通人作恶的问题。笔者写有专门探讨赫拉巴尔的文章,这里暂不展开;电影也有很多,《朗读者》可看一下,他探讨二战后德国第三代第四代对战争的思考,这与《辛德勒名单》《夜与雾》等电影的问题域是不同的。它探讨的是,父辈们犯下的罪咎,我们是否可以原谅他们?当然它也接续了前辈的问题,战争的根本恶与平庸无奇的恶的问题。总之,回顾一下各自的有关二战的阅读,这些经验材料有助于促进我们下面的阅读思考。
2、怎样理解希特勒的人格?
沃格林的经验材料选了施朗《解剖独裁者》以及后人伍赫等人对它的讨论作为探讨希特勒人格的辅助材料。这个探讨表明,提问希特勒可爱与否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仅从心里病理学无法探测希特勒掌权现象背后更关键的原因。
3、“布特梅尔希综合征”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本人一种简单但不一定完全准确的概括:国家社会主义时期,一种基于领袖崇拜(同时也是自我崇拜)而激发的对质疑领袖的观点的抵触现象,这种抵触也是对自我崇拜面临挑战的拒绝。比如说,“没有希特勒,我们会失去更多”;“希特勒不可能不靠谱,如果是的话,整整一代人也曾经那样不靠谱了”。
4、受害者是否配合了独裁者消灭受害者他们自己的行动?
这一问题牵涉到“究竟是否可以把希特勒理解为一个事故、一个魔鬼般的仅此一次出现的现象,可以拿掉我们的一切责任,把一切罪责都推卸到他身上?”希特勒问题绝不能孤立起来,只是作为一个人格来分析,他的掌权现象必须跟德国人民的态度联系起来,可能正是德国人民的态度把希特勒推上了权力顶峰。当然这一点需要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