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种游戏在班级里流行。
“淘汰”。
一群孩子里总会有个领头的。每当领头的那个孩子兴起,便将所有人召集在一起,围成一个圈。然后领头的孩子,会看着组成圈子的所有人,一个一个指过去。随着他手指的运动,其他人的心也跟着举起放下。
到最后,手指会在一个孩子身上停下。领头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这次淘汰你!”然后所有的孩子“哦”的一下散开,只留那个被淘汰的孩子在原地。
在被淘汰的时间里,这个孩子等于和所有人绝交。在下一次淘汰之前,不会有人和他说话,不会有人和他一起玩儿,不会有人邀他一起上厕所一起吃饭,也不会有人在他需要的时候帮助他。
直到下一次淘汰的到来,大家会和这个孩子重新开始做朋友。之前“淘汰期”所有的孤立冷漠全当做不存在。就连这个孩子都会将自己受到的委屈抛到脑后。
就像是一个玩笑。一段日后提起会觉得可笑的经历。
少年时期的友情,总是不知道因为什么而开始,因为什么而结束。
似乎一个绝交,一句“我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到你”,成为了再平常不过的事。
那些当时丝毫不加掩饰的气愤、讨厌,就宛如在特定的时间演了一场戏,必须加上那样激烈的情绪,必须说出那样决然的话语。
等到时间慢慢推移,或是十分钟,或是一个小时,又或者,再长一点,一天两天,便又似是出了戏,换了一身装扮,便又投入到下一出喜剧中去了。
除了这些,多存在的不外乎许下的誓言。
“我们要做一辈子的朋友。”
可是有多少少年时期的友人,终是在前进的路上,走着走着就散了呢?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试图在一面看似永远不会拆除的墙上或者一棵永远不会死去的树上课上自己和自己朋友的名字。似乎这样就能靠这些似乎永远留存的东西证明自己似乎永远不会消失的友情。
然而事实是,当初许下的誓言,做出的约定,真真如同儿戏一般,早早地便失去了存在的位置。
有些话,真的不过说说而已。
有些人,真的不过陪你一段而已。
少年时期的友情,是有保鲜期的。有长有短。
关键看生产者是谁,保质者又是谁。
爱好,家庭,性格,目标……随着成长,各个方面的差异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最终导致当初要好的两人,愈走愈远。
少年友情如儿戏。
认真可以,别太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