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才知道:记忆中小学音乐课的”钢琴“原来是”风琴“,音乐课前,需要男生去把”钢琴”搬进教室,安放在第一排座位之前。然后,音乐课才能开始。那时的音乐老师大多是业余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语文老师放下书本,和我们一起弹琴唱歌的画面。音乐课本来在我们这个农村学校是不受重视的,记忆中音乐课时常无缘无故“流产”或者被侵占。我已不记得那时的感受,但我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大概是不愿意的吧。
感慨初中的时候才遇到了真正的音乐老师,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和她没有太多交集,但觉得还不错吧。初一初二,大概是照着音乐书学了一些经典的曲目,反正现在是完全没有印象了,连最基本的音乐常识也忘了,知道贝多芬的曲目还是因为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初三的时候,因为升学的压力,音乐课也变得更加轻松,看了一些美国电影:“歌舞青春”和“录取通知书”至今还记得。特别是“录取通知书”令我记忆深刻,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高中生高中毕业后没有大学愿意接受他,因为父母的压力他决定自己伪造一所学校,阴差阳错的找到了很多和他一样同病相怜的人,他被大家感动决定把学校办下去的经历。影片中主人公想做就做,敢于将冲动化为行动,年轻不计后果是我一直缺乏和羡慕的。“歌舞青春”则让我第一次觉得电影和音乐完美的结合可以加分。记得每一个人都要在课前表演一个节目,轮到我的那次我没有准备好,本来想蒙混过关,但是我的心理被老师识破了,最后大概是窘迫的唱了一首歌吧,以我唱歌跑调的能力我都不敢想象当时的场景。
到了高中,音乐老师是老艺术家的感觉,穿着很有艺术感。她常常和我们讲她的辉煌事迹,那时有些同学对于她的行为有些不屑。但现在想来,她值得我们尊重,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她到过维也纳大厅,为平湖的西瓜灯节请来了著名的团队,她唱的歌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她很感慨现实的音乐教育,就像我这样的同学到了高中却连最基本的音乐素质都没有。大学没有音乐课,对于我到底是悲是喜?高中为数不多的音乐课,大家都会做自己的事,或带着作业或夹带着杂志,还有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忍不住趴着睡着,殊不知,那是很多人最后的音乐课。我们都习惯了在错误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沾沾自喜地觉得自己赢得了时间殊不知我们在无意间失去了更多。现在,多想回到那个熟悉的音乐教室,做到那个靠边的位置,和昔日的同学一起唱一首《送别》。
音乐注定与我没有一见钟情的缘分,但在最艰难的时间段,是音乐给以我安慰,让我在失眠的晚上不那么孤单。一首《晚安》陪伴我度过数不清的夜晚。我说过,没有学一种乐器是我童年的遗憾之一。多想难过时,和琴声作伴,让伤心化为音符,一起飘散。多想高兴时,和鼓声为友,让兴奋化为节奏,一起舞动。多想,多想,是不是真的有一天,终于拥有一次机会,走进音乐的世界。哪怕,告诉我真的不适合也好,至少努力过。
201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