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丛非从老师的《原来,懂比爱你更重要》,读到《为满足之爱》这个章节的时候。心被撞了一下。特别有有共鸣,而且觉得说的就是我啊。更确切的说是以前的我 。在叙述过往之前特别想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肯定,我有勇气扒开伤口,看到自己并且慢慢地走出来。
以前在婚姻状态中就是那个为满足之爱的小女孩,丛老师的书里有这么一段话“希望被绝对的关注、害怕被否定、希望被肯定、希望被围着希望被随时关注、希望被当成世界的中心宠着,其实这些都是婴幼儿的需求。当然成人也有,但是一个成熟的成人他不会因为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儿歇斯底里地难过或者指责他人。”
我觉得这段话真的是很好诠释了我那个时候的心理状态。
接下来我要讲述自己怎么走出来的。
我和先生结婚十年了,现在也不是说这种小孩状态不出现了,也会出现,只不过现在是带着觉察。先生是一个感觉型的人,就是说两个人在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他很真实,也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一分开,就感觉不那么强烈。
婚姻的最早时期也是我小孩状态最严重的时候,但那个时候我不自知啊。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吵架,吵的超级厉害,我脾气还特别不好,生气吵架的时候,摔手机、相机、电脑、凳子椅子杯子。我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呢?现在看来就是感觉子自己没有被先生时刻关注、肯定,就觉得他不爱啊,感觉自己被遗弃。吵了两三年,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对,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但那个时候却不知道是哪里错了。自己也慢慢地改了一些,但说实话改的很委屈,因为内心还是小孩啊。最近这两年开始学习心理学,才知道自己这个状态是小孩状态。只是知道了,仍然不知道要怎么处理,怎么去改善。特别这一年多,我们两个人两地分居。他很少主动联系啊,他不是不完全主动联系,只是我主动联系的更多。我也苦恼啊,怎么都不联系我呢?是不是不想我?是不是因为不爱所以不想我呢?自己掉进坑里了。
同时知道我需要做的功课是我自己,所以自己去学习,心里慢慢地成长。也是那句话“世界大了,你的烦恼就小了。”自己忙着学习,忙着工作,没有那么关注这件事情了。也试着去理解他的成长环境(他和他爸妈一两个月甚至半年不联系)。但这样的情绪并没有完全消除。
今年5月去上一个心理课程,晚上我们几个人一起聊天,我的心理老师(也是那个课程的同学),我们平时也像朋友一样,她说了她和先生的事,也说了她也经常几天不和先生联系,并且说了她的感受。我越来越理解我的先生了。但是并没有看到先生的行为让我生气的真正的原因。
知道今年6月,那次课程结束,回家后有次又因为先生没有主动联系我,我自己生气。这个时候,我看到了我的情绪,我和自己的情绪安静的在一起,也就是那一次,我看到了那个小女孩,看到了那个需要被爱、被关注、被肯定的小女孩。我知道我需要的爱、肯定不是向先生要,他只是我的先生,我的为满足之爱是童年时期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满足,就像心里有个洞一样,我希望先生帮我填满。那一刻我看到了这样的自己,我需要的是自己爱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满足自己。没有人遗弃我。如果我自己不爱自己,别人对我做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当然现在的生活不是说就完全变好了,偶尔的时候,我的那个需要爱的小女孩还会冒出来。没关系,我看到了她了,我带着那个小女孩一起长大。
下面还有一个朋友把我这个过程进行了一个总结,我觉得总结特别好。
“1.不自知
"我就是真理"阶段
你爱我不就得主动给我打电话主动关心我吗?
做不到就是不爱我!!
还做不到就吵就打!!
还做不到?
看来是不爱我的,非常难过伤心
我这点要求过分吗?为啥不能满足我??呜呜呜……
2.知道道理
"原来我不是真理"阶段
原来我这样有点过分啊,有些人是爱对方也不频繁主动联系对方的
意识到了自己的一点问题,觉得他这样可以理解,因为只是头脑意识层面的理解,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心里还是难受[难过][难过]
觉得自己很可怜
3.看到背后的需求
"对方承担了不该他承担的"
我的委屈难过背后是希望得到更多的爱,而这份爱不是问老公要的爱情之爱,是小时候那个小女孩成长过程中缺失的父母之爱
小时候缺的东西,现在问老公要?
能要的到吗?这样对对方公平吗?
4.看到自己的模式
"原来我过分的可笑"
其实需要得到对方的关注和认可是人之常情,可我因为小时候的缺失,我所需要的不是对方能力范围内给的出的,我要的是随时地绝对的高浓度的
这样的要求谁能满足呢?亲妈都不行吗?
太过分了,过分的可笑
5.自己的模式开始慢慢改变
带着清楚的认识和觉知,带着对自己的理解和包容,允许自己慢慢调整。”
现在呢,也会偶尔做一下啊,是的,也没关系,我现在是带着小女孩作一下,带着觉知做一下。所以现在都觉得我和先生的关系有点儿像恋爱的感觉。
成人才有男女之爱啊,以前很多情况都是小女孩啊。
最后特别感谢先生这么些年的包容。
这是给自己婚姻状态的一个整合,真的觉得自己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