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关美国南方奴隶生活的小说自然不少,单纯地叙述黑人逃亡的作品也很多。这本《地下铁道》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新世纪第一本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双料冠军,它的实力自然不消多说。它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它并没有局限于人物的肤色,就俗套的匹配特征,而是将每个人都写成了活在真实中的人物。
二
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时主角科拉已经在南卡过上比较平稳的日子。但是她看到:
一个女人跑过学校附近的草地。她二十多岁,身材苗条,头发猛烈的朝上甩着。她的罩衫敞开到了肚脐,露出了乳房。一瞬间,科拉仿佛回到了兰德尔加,感觉又要受到暴行的洗礼了。
两个男人抓住那女人,尽己所能地不要下手太重,制止她乱抓乱动。群众开始围拢。有个姑娘到学校那一头去叫舍监。科拉从人缝里寄挤过去。那女人语无伦次地哭闹着,后来突然叫道:“我的宝宝们,他们要夺走我的宝宝们。”
围观群众听到这熟悉的句子无不为之叹息。他们在种植园生活时已经听过太多次了,这是母亲哭她受苦的儿女。科拉想起西泽所说,**工厂里的男人们人仍然受着种植园的折磨,不管有多少里路,他们还是把那段生活背到这里来了。它就住在他们心里。它仍然住在他们所有人心里,一等到机会出现,便会嘲笑他们,伤害他们。
单是的这个段落,就能看出这本书的丰富度。这本书的篇幅不大,三百多,但是通过无数个这样的片段,拼贴出美国内战之前,黑人的遭遇,与白人的关系,以及在酝酿中的即将到来的分裂。而更关键的,是以入微的笔触,将当时人们的心态丰富细致的予以了展现。
在引用的这个段落就能看出,黑人们遭遇的并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而已,他们遭遇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压迫。这种无处不在的压迫,已经扭曲了黑人们的世界观、混淆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文中写的不管有多少里路,他们还是把那段生活背到这里来了正是这个意思。肉体可以逃亡,但是心灵受到的创伤并非是远离种植业,仅仅是远离地理空间就能痊愈的。
三
除了这一段之外,还有多处写到了黑人之间内部的矛盾。就好象电影《被拯救的姜戈》里面的黑人管家所表现的一样,高级奴隶高高在上的荣耀感对于普通的奴隶造成了不亚于白人主人的伤害;而即便同是普通奴隶,他们之间互相的欺凌也是家常便饭。
有天早上,科拉一醒来,侵犯的事便临了头。她离开伶仃屋去察看裁员。那是个凉飕飕的清晨。一缕缕白色的雾气在地表盘旋。她在那看到了——那是她第一拨卷心菜的遗骸。藤蔓纠结,已经枯干,堆积在布莱克木屋的台阶旁边。地已经叫人翻过了,踏平了,变成了为杂种狗的房子修造的上佳的长院,狗屋坐落在她那块地的中央,仿佛种植园心脏地带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
就像是作者后来总结的一样,奴隶和奴隶带着同样的热情争斗,为的是他们脚下巴掌大的地块。
在种植园这样一种扭曲的环境下,没有人是正常的。所有人都是一样,为了不义的财富争得头破血流,最后落得个一干二净。更可怕的是,奴隶制度生活让人间的亲情也丧失原本应该有的亲密,主角科拉的母亲,就曾经舍弃主角一个人,独自出奔。这种母女关系的破裂,也是推动了科拉作出出逃的决定。她要用和母亲用一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不落下风。
四
至于白人,他们拥有者法律保护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似乎拥有这对于黑人予取予夺的优势。他们在道德上却是没有任何的优势,只是在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下面,他们误以为自己是救世主。我们可以理解种植园奴隶主们的无耻荒唐的行径,因为早已将他们污名化。但是支持黑人,支持废除奴隶制度的白人,他们同样已经被奴隶制的存在影响。
除了上面说的“救世主”心态之外,还有一种就是从内心深处排斥黑人的做法。他们并没有将黑人视为与自己一样的“人”,而始终视之为他者。在这种心态下,让黑人在博物馆里面表演,在他们身上研究梅毒……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客气地说,就是和眼下的很多爱猫爱狗人士差别也不大。
五
“黑奴”在美国的文学中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主题,很多黑人作家都有此方面的创作。怀特黑德并没有落入窠臼,将黑与白、奴隶与奴隶主、支持与反对奴隶制的人二元对立的简单处理。通过一个个细节,将这些抽象的特征放在了具体的环境中,。将大量篇幅放在了“暴露”或者说“还原”更加真实的情境种,并不会让人对黑人产生厌恶,对奴隶主有所同情,而是能够以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去重新体会那段历史,重新地评判历史中的每一个人。也正是这种平实细腻的描写,让这本书成为了这个方面的首选读物,也成为这个母题方面无法绕过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