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学习课程有感
从标题就深深吸引我了。一个很新颖的标题。在观看前就深深思考这个问题。答案有很多,但我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
但刚开始观看后,我就深深被这种理论所吸引,谢谢对我都是新鲜的也是让我所感到惊艳的。
利他主义是一个学习知识点。利他主义不仅是一种同情心,使然,它更是一种通过自愿耗费自己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等方式的奉献活动,这种行为从本心出发,经同情心加强,促使我们在面对别人的痛苦或苦难时,甘愿伸出援助之手,心甘情愿为别人好。西方是爱人如己,东方是推己及人(这方面,中国的诗人杜甫最值得我们学习)。
而相对的是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指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利己主义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这些都是哲学的术语,但这又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提高幸福感又与好人有关。研究表明,那些器官捐赠者、慈善募捐者的个人幸福感大都有很大提升,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幸福感的提升。而且科学家已经统计过,经常帮助别人的人,其脑中的杏仁核更大,更为活跃。而大脑中的杏仁核是负责识别痛苦和幸福的面部表情的最重要的部分。
好人是道德上的书词。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好人在定义上来说是很难客观确定的。现在社会不再是非黑即白,不能说做了几件好事就是好人,也不能因为他做了坏事就是坏人。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Vlog,标题是:《受够了,我真的不行了。好想逃。》的内容。主人公浅葱喵的假期计划是去热海看烟火大会,然而从出门前打翻散粉开始,她的一天就没有顺利过。之后过了一天,然而,第二天醒来,一切就跟昨天一样。打翻散粉、摔坏摆件,饭碗砸头、车祸发生,医院里的男人还在哭泣,兔子人偶还在作案……之后她明白如果“今天”什么都不做,那么“明天”依旧是今天的重演。于是,她拿抹布擦了客人撒的汤,帮小女孩拿到飞走的气球,阻止想要冲上马路捡皮球的小男孩,保护一对夫妻不会被高空坠物砸到,阻止兔子玩偶抢劫……
最后明天来了,一切阳光明媚。从看客到现在已经可以说是好人,不仅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这个Vlog致敬的是经典影片;《土拨鼠之日》。这部27年前上映的电影,如今看来完全不显过时,因为它提出的问题依旧困扰着我们:你是要度过几千个一模一样的一天,还是努力在这一天中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乐于帮助别人?
从好人这个词中能想到2017年末,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为我献上了上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黄轩饰演的“活雷锋”--刘峰深深打动了我。他总是主动吃食堂没人吃的破饺子。他自己研究如何修表,只因战友的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只为即将结婚的战友省钱;他拱手相让别人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等等时过境迁,他们的故事也许再难在我们身上重复,但亘古不变的,是我们对正能量和爱的感知与召唤。
上面说的利他主义者,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位《芳华》里的刘峰一样。这些无私的人,从来不以自己为中心来思考问题,从不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重要。他们的圆圈中没有中心,在他们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同等的,都值得他们去怜悯、去关心。
其中的内容不仅让我思考,同学们的想法及问题也是让我吃了一惊。问题的尖锐,让老师也是有点难下手。这是需要有确实的逻辑和论证。好人的定义,不是非黑即白的社会认识等等,都显示出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想法。同学很积极,老师很配合,解答也是层层深入。问题答案很多,没有最正确答案,只有思考的结果和理论的结合。
不仅要做好事,更要发自内心地释放善意,即使是看到或分享做好事的图片或视频,也会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做好人难,同学问的问题还与语文有关,为什么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人却要“九九八十一难”?这个问题当时真的让我眼前一亮,第一次听,又有文学,但也确实难解答。自己利他即可,无需想过多。
说了这么多好人,其相对的是恶人,也只有对比才能明白好人的真正大作用。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
如果你还问,为什么要做好人?那是因为,善良是本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是因为,善良是武器:它是唯一能对抗邪恶的武器。更因为,善良是人性:聪明也许是天赋,但善良是“人之初”那与生俱来的人性。
当你被早晨第一缕阳光温柔唤醒,就注定这将是,也必将是,纯善的一生。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坚守道德,不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是因为这样做是对的。好人不一定一生平安,但恶人一定没有善终。所以在这浮华乱世。就让我们不改初心,坚持本真,做一个好人,无怨无悔。
孔子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人生的通透有时候就需要这么一句话。我们自己就想做一个好人,被称之为一个好人,这就是已经足够了,还需要什么理解或者回报?
冯从吾先生也说: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做点好事,天知地鉴鬼神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