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网络短视频,好像成了很多家长的心头病。
我跟这群孩子们会单独交流,讨论电子游戏的事情,我发现他们并不是非电子游戏不可,他们更不是问题儿童,他们只是某些需求没得到满足,或是没有找到有趣的替代而已。
回到生活中,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父母成人把手机早早地介绍给了低龄孩子,对小孩子刷视频、玩小游戏视而不见,顶多不痛不痒地说几句,然后随孩子玩去,甚至会悄悄地夸几句:
“这孩子太聪明了,玩手机玩得比我还溜。”
可是,等孩子过了九岁、十岁,到了青春期,电子产品就成了亲子关系的地雷。
既有“果”,又有“因”,当然还有其他的许多“因”存在,重点是:
我们如果只在“果”上焦虑,制定各种对策,而没有找前因的话,治标不治本。
电子产品,小手一划,就能看到一个大不同的世界,孩子喜欢,成人也深陷其中。
在这个AI时代,孩子不可避免的会跟电子产品打交道,这原本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
是迷恋!是上瘾!
拨开迷恋电子产品云雾的表象,我们一起来找找迷恋和上瘾背后的原因吧:
一、生活无趣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需要有趣的生活。
一只蚂蚁,就能让小孩子探索好久。但是,当我们把孩子封闭在室内,远离大自然,用电动玩具、塑料模型打发孩子;同时,把孩子从家务、从厨房中隔离开,孩子没有进入真实的生活,成为了塑料儿童,那么,他们从哪里找生活趣味呢?
很多家长早早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大量的、竞争性的学习,非常具有功利性、目的性,拿走了孩子发呆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学习也变得枯燥无趣了。
一个需要有趣的灵魂,却生活在无趣的现实里,多痛苦啊,这个时候,如果孩子接触到了网络、接触到了游戏,孩子想要“有趣”的需求,就被网络、被游戏点燃了。
二、缺乏陪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手机、IPAD成了“哄娃神器”。
家长忙,电子产品就成了保姆。
家长不让孩子出去跟小朋友玩,怕被“欺负”,也怕发生冲突,也没人给孩子读书,孩子又不擅长无所事事,他们就只能玩手机,看电视了。
缺乏陪伴,没有玩伴,是孩子玩电子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我自己的孩子和我接触的上千个孩子来看,孩子在小的时候,更喜欢跟能与自己互动的人一起玩,没人玩了,也没有趣的工作材料玩了,也不能去大自然了,他才会想着看电视、玩手机。
请注意,这里是小的时候,是6岁前、9岁前,哪怕你不会玩,孩子也会带你玩的,只要成人足够谦卑,足够有耐心,愿意跟着孩子的节奏走。
过了9岁,你已经把电子产品介绍给了孩子,你想跟孩子玩,孩子都不一定愿意跟你玩了,因为你没电子产品好玩。
过了11岁,如果孩子特别迷恋电子产品,再有趣的自然活动,也可能唤不起他们的兴趣了,因为他们大脑中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来刺激了,犹如成人吸毒一样。
三、消极榜样
一个八岁男孩想对爸爸说:
“爸爸,你不要老是玩手机了,你陪我玩玩吧!”
一个七岁的男孩独立参加野外生存,临走时,他说:
“我爸爸这下开心了,他肯定在房间玩一天手机。”
言传身教,二八法则,言传有20%的教育作用;榜样起到了80%的教育作用。
父母或老师、哥哥姐姐在孩子面前,毫无节制地玩手机,那么,孩子学到了什么?
媒体广告各种电子产品的诱惑,给到了孩子什么?
我们必须要思考这些问题。
四、缺乏权力
我问了很多成人,他们都不认为孩子需要什么“权力”!
不知你对孩子缺乏权力,有何理解?
阿德勒提出的人的三个基本需求:
权力、关注、接纳。
权力是排在第一位的。
我跟所有孩子交流,他们都表示:自己在家没有发言的权力,没有做主的权力。
可是,在电子游戏中有!
在电子游戏中,孩子能体验到各种做选择、做决定的权力。
在这里说的权力,指的是: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需要,是体现自己价值的关键。
而成人打着我是为了你好的幌子,事事替孩子做主,不允许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孩子的权力从哪里来,只能到虚幻的网络中寻找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