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生活是来去的过程,人生就着这种生活游荡于生命之中。我们是羁鸟,我们是池鱼,我们包含感情,知道恋与思,知道情感的储蓄方式,旧林,故渊缭绕着古典的伤怀之美。
人生如一场心态斗争,我们是斗争中的主人翁,我选择,我对,我错,在步履中我选择从容,在繁华中我选择自然,在思想中我选择隐逸,但隐逸绝非逃避,而是对感情的释放,将心释怀于田园,对待欲望,功名利禄,淡淡一笑而过,将情操归于心灵,即“过”非“过”,不是放弃,而是尝试后试图寻找自己的位置,摩登社会拒绝无职业者,只有大隐无小隐,在喧嚣中要依然平静给自己的精神生活种植一片田园,而非物质生活。
我乐知天命,因为我豁达,我从容面对,因为我隐于心。
我无需挣扎,只是抓着自然的尾巴行走在阡陌之中。
篇二: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王静莹
陶渊明又叫陶泉明,是一位田园诗人,在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当中我感受到了:他热爱大自然,因为家里穷,粮食也不够吃,只是为了维持生活而强迫自己去当一位小官,从小官到了彭泽令,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所以他回归田园,由此看出陶渊明这个人,不喜欢杂乱、庸俗的官场,只喜欢能够亲近大自然的田园生活。所以当人们走向只有钱财的社会时,他就能使自己走向一种平静和心灵的世界。
我对陶渊明有喜欢的一面也有一般般的一面,喜欢是因为他不会追求钱财,走向含水分的社会,把自己身上变得俗气很重。一般般是因为他也要有一份工作,才能维持家境,使家人们不会饥饿。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陶渊明回归田园时,这就话写了他激动的心情。在他看来,田园生活是丰富多彩、有趣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田园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可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拥有着心灵的呼吸,《《归去来兮辞》》是田园风格的文章,欧阳修说过:“东晋没有文章,只有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一篇。”陶渊明把《《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优美,使读者仿佛跟这作者走向田园。
篇三: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岂一“归”可毕?元亮一生传奇,性高洁而自由。然,人生于世诸多病痛;元亮亦未可得免!归去来兮辞,一气呵成文若行云流水;而今读来犹若元亮在侧捏须吟咏。然,此辞之美不独造诣成就;更兼的留于后人思考?在愚想来五千年泱泱中华,岂元亮一人“自以心为形役”;岂元亮一人“悟以往之不谏”。古今,迷途其未远者无数;是今是,是昨非,当内省自关!
元亮,何其美也!其将一腔热忱、无限爱,寄之于河流山川;使得元亮笔下之山川河流分外惹人。想来“田园诗人”元亮确也当的。元亮笔下之小景实寄其大爱无疆也!如此而使得元亮笔下之一园一田,曼妙妖娆;美美的令人迷醉。某虽不才,千年之后见靖节公之“一片河山”;幸甚莫名,实慰吾心。每每想来,元亮寄于秀美山川之那一份无比情怀;独独令吾神伤。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元亮之心情于此处必然的峰回路转了。元亮一生本不得志,寄其于湖光山色实无奈之举;非其所愿。山色虽美却不解风情;终生厮守亦难免孤寂。此时于坚强不屈之外些许感伤实血肉之元亮——赞叹!生也有涯,江山无限;生而不能于靖节公把酒言欢,实乃吾生一大憾事。
“已矣乎!”靖节公确实非凡!于千年之前,便已理性且超然。公却不知:千年之后人更加惶惶不可终日,更加的穷奢极欲;迷途其远矣!辞之结尾,靖节公于千年前之哲学造诣亦叹为观止。愚不禁感叹文明中华之化而不进!
篇四: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陶渊明在中国文坛上历来以他的乐观旷达出名。许是读书的心情不同,我从中读出了隐居生活的悠然和田园生活的安闲。却怎么都不能充分感受那种旷达自由的心境。
耕作,喝酒,读书,写诗,登高。这些偶尔为之确实是悠然而快乐的。但是如果一辈子如此会不会觉得太空虚?生而为人的价值是什么?生活的态度是由自己决定的,而生存的价值却是由社会来体现的如果一生就这么在山水间流连着过去了,除了平静安详,偶尔会不会有那么一丝遗憾。
可是再回去看看陶渊明所生活的时期,我又觉得自己实在是强词夺理了。晋末南北朝时期内忧外患,还是门阀制度最“辉煌”的时候。像陶渊明那样出身寒门的才子也只能遗憾的叹一声“生不逢时!”陶渊明在隐居之前,内心充满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唾弃之情。因为不愿再去投身泥淖,所以才转而拥抱大自然。这其中有的又何止悠然和旷达。恐怕初时也有些无奈吧!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海。”一瞬间世界里好像有海风拂过,百花盛开。可是这只是海子虚构的幸福,他根本没有去“面朝大海”,所以他的“春暖花开”只能在天国里寻找了。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一面深深的绝望,一面又深深的渴望,哽咽的说着“我是幸福的”。
我至今惋惜作家三毛的离去。她的文字里充满了爱和浪漫。从她的文章里和同别人交流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她是很会生活的女子。可是那些快乐里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东西,总觉得有些孤独。有时静坐在那里看她的书,一看就看上瘾了。不过看久了心情就会有些郁郁的。我最喜欢她的《撒哈拉的故事》,《闹学记》和几首随笔的诗。也说不太明白原因,只是有一点感觉的很明显,这些作品里面比其它的里面多了对生活的愤愤不平和热爱。
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幸运的我们生在和平年代,不会有陶渊明那样的无奈的放声大笑。就也千万不要发生像海子,三毛那样明明自己已经画出了美好的样子,却最后无法触到美好的悲剧。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觉其锋芒般锐利。”我们要作生活中的勇士,不管怎样都要清醒着走下去。我坚信,总有一天我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五: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
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近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平,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环视四周,一切如旧,只要那松树依然挺立着,只要那丛菊淡然开放着,一切都够了。每天流憩于这生机盎然的庭院里,有白云为伴,有飞鸟为友,没有尘世之人搅扰自己的心绪,那样的悠闲自得,又那样的清高孤立,喜悦从心而生,不用言表。
纯朴的农人纷纷而来,热情地讲述着春耕之事。对他而言那并不陌生,随着自己的兴致,要不坐着篷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去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要不划着小船顺着幽深的溪流去穿越沟壑。那里都是春天最先到来的地方,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生命的律动震撼了他的心。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他深悔自己在官场错失了那么多个春天,他庆幸自己醒悟的还及时,可以从此尽情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拄着拐杖随性地除草培苗,随性地登上东边的高地,去长啸吟咏心中的喜悦之情;随性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去抒写精神的自由诗篇。那一句“乐夫天命复奚疑”直吐出他参透人生后的喜悦,这喜悦穿透云端,向天宇飘去,飘去……千年后的今天,我听到了他的喜悦之言,那带着孤高的喜悦,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