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但我们却感觉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如果不是看日历,根本连一点过节的气氛都没有。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我在家里,以冷的名义,窝在炕上不下来,就像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残障人士,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的照顾。
一看我感冒了,还没等我起床,药跟水给送到了床边,我妈一颗一颗的把药递给我吃。我爸看我一直低头摆弄手机,默默的把灯给我打开,一边往外走,一边说:“看你也不知道开灯,那么暗对眼睛不好。”
小侄子小侄女们,一会他来,一会她往。一个个进进出出,坐在那摆弄着遥控器,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着他们各自喜欢的动画片。
有时候我会瞥他们一眼,再看看电视内容不是光头强,就是猪猪侠,要么是仙剑三,巴拉巴拉小魔仙。然后我再次拿起手机,又钻进自己的世界,跟他们全程无交流。
曾记得多少年前,也是过年,也是春节。很早以前家里既有养的羊,也有自己喂的猪,那时候一到年关,父亲就把杀猪宰羊的请到家里把整头猪整只羊都给宰了吃。那个时候一到过年父亲就会带我们进城,去统一买一次新衣服。在儿时的记忆里过年就是有新衣服穿,有肉吃,有压岁钱,有好多平时妈妈不曾舍得给做的东西吃。
那时候的娱乐节目也很少,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甚至连彩电都没有。依稀记得当时的大年夜,一家人吃过晚饭,围坐在一起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
那时候我们家是村里为数不多有电视机的人家之一,过年的时候也会有邻居一起过来看电视。虽然是黑白电视,屏幕也很小,画面有时候还不清楚,但我们一群人却看的有滋有味。
也许那时候也没有其他消遣渠道吧,我们对春晚的要求也没那么高,看完也不会去比较今年的节目是不是跟去年比又烂的不要不要的。一般,那时候看完节目放完鞭炮就去睡了,等到三四点的时候又被叫醒该起床了。
初一的早晨在我的记忆里都是起得非常早的,起来后是各家各户的去拜年。那时候在我们这,拜年是要磕头的。
随着三五成群的人群,伴着持续不断的鞭炮声,在人们的互相祝福里天也就亮了。然后就是那些关系很好的人家一起互相串门,女的聚在一起拉家常,男的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打麻将,小孩子们在一起互相嬉闹,很是热闹。
也不知道何时起,过年似乎只是一个特定日子里的符号,再也找不到往昔的年味了。
老人在时代的年轮里越发的老了,他们的无力与失落,都被我们隔绝在了手机之外。
现在的我们是人回家了,心却不知道在哪里流浪。
时间更远一点的时候,我们还在一起,人在一起,心也在一起。
晚饭后,一起看《神雕侠侣》,为小龙女和杨过的离别与团聚而悲喜,为李莫愁的杀戳而恐惧,为郭襄的天真与深情而动容。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
也看《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当然看的最多的莫过于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
也陪父亲看京剧,陪母亲看家长里短的肥皂剧。
在那些年少的时光里,家是一团温暖。
亲切的人间烟火,欢愉的家居时光,流转的爱与温暖,就在三餐之间。年夜饭里都泛着浓浓的年味,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拳拳爱心在鞭炮声里声声相传传递到下一个年度。
可惜一回头,这些都成了永恒的记忆。如今,你有你的屏幕,他有他的手机,我有我的ipad。
人近在眼前,心远在天涯。
于是,我们在想,年呢?
我们不再像当年一样,在清冷的夜色里,窝在一起,关注着同一件事,感受着同一种情绪,心思简纯地说话,贴心贴肺地陪伴。
或许,对于我们而言,岁月的更迭,必然带来成长,也必然带来远离。
可是,在一年一度的回归时,请记得让心也一起回归
此时,只是“你”和“我”,再也不是“我们”。
开着的电视,响着的音乐只是背景音。
这春节于我们,也只沦落为一种仪式。
在这样的疏离里,你会发现,你和父母,话越来越少,沟通的鸿沟越来越宽了。
他们更孤独,你也更寂寞。
我们往往都抱怨再也没有了年味,却不自知我们是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带给父母。
虽然我们做到了春节回家看看,但我们只看我们关心的,我们随手拍的场景,只是为了发个朋友圈,证明自己回家了。但我们却忽视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不知道朋友圈里有多热闹,也不知道手机屏幕里都有些什么吸引人的场景。对于我们的世界,他们始终是个陌生人。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既然回家了,就让心一起回家,除了回家看看,也陪家人看看。
特别是除夕夜里,请不要只顾着拍团圆饭发朋友圈了,也不要只兀自顾着摇啊摇抢五福了,请放下手机,好好的陪着父母看个春节晚会吧。
春节不为吃,也不为穿,更不为红包,为的,只是一家人互相陪伴。
这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