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或者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
此中(一)“出息长”即维持长的出息。“出息”是外出的息,“入息”是内入的息。出入息的长短是依时间的。呼吸有的人长有的人短,单个的人自身的呼和吸有时也是不一样长短。长和短都是相对而言,可以自己确定。
根据《无碍解道》,禅修者若以九种正确方法长出息与入息,而“知我长出息(长)入息”,则仅此一法就能修习身观念处而成就。
(1)长出息于长时出息。(2)长入息于长时入息。(3)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者(于彼)生起(善)欲。(4)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出息于长时出息。(5)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入息……乃至……(6)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者生起喜悦。(7)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出息于长时出息。(8)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入息……乃至……(9)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者,(他的)心从出息入息而转去,而生起舍。巴利原文不是转去,而是说他的心在出入息上来回盘旋,依中舍的状态保持在那里。这九种方法的次第,从观呼吸,到生起欲想令呼吸更微细,由于这欲愿而进入更微细的出入息,进入更微细的出入息而生起喜,由喜而呼吸更加的微细,在更微细的基础上进入舍的层面。通过这九种方法的修习,禅修者于长出息入息的身而现起念和观智。出入息身为现起而不是念,而念既是现起也是念。禅修者以念及智而观入出息身。所以说‘于身修习身观念处’”。
(二)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
“短”出入息的修法和上面(一)长出入息的修法一样,依九法次第修习也可以成就。
(1)短出息于短时出息。(2)短入息于短时入息。(3)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者(于彼)生起(善)欲。(4)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出息于短时出息。(5)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入息……乃至……(6)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者生起喜悦。(7)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出息于短时出息。(8)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入息……乃至……(9)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者,(他的)心在出息入息上盘旋,而生起舍。通过这九种方法的修习,禅修者于短出息入息的身而现起念和观智。禅修者以念及智而观入出息身。所以说‘于身修习身观念处’”。
(三)‘觉知全身我出息’及‘觉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学。
禅修者如此训练:觉知呼吸的前中后全身而出息,觉知呼吸的前中后全身而入息。如是,为了觉知和明白全呼吸身,以智相应心出息与入息,故说“我学出息与入息”。因为有的禅修者能观察到出息身或入息身的初身,但是对中后身则觉疲倦。有的人则对于中的明白,却无法观察到中后。有的对于后的明白,他能取其后,对于初中则觉疲倦。有的禅修者对于初中后一切都明白,他就能取一切,不对任何而觉疲倦。所以世尊才教导:‘觉知全身我出息’及‘觉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学。
“学”字有训练之意,也有努力精勤之意。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的学字就是这个意思。这三学的所缘,以念,以作意而学,而习,而修,而多作,便是这里的语义。
前面第一和第二种修习法,只是专注于出息及入息,单纯的觉知;从这第三法以后的修习便要以有行的智相应心而做修习,因此强调“学”强调训练。
(备注:觉知呼吸的前中后并非跟随呼吸出入于身体,而是仍然专注于触点处的呼吸,因为心更细了,所以能觉知到呼吸的前中后整个过程。)
(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学。
这是训练平息粗的呼吸身行,即安息、消灭、寂止而出息入息。
禅修者未修习出入息之时,身心是不安而粗的。身心粗而不寂静时,则出入息亦粗。修习出入息后,则身心寂静,寂止,出息入息随之变微细,甚至到了有无出入息都难辨别的状态。
何以故?因为他以前未修出入息时,没有作过“我令诸粗的身行次第安息”的思惟、念虑、作意、观察。然而既修出入息时,则有“我令诸粗的身行次第安息”的思惟念虑作意观察,因此从他未修出入息时而至已修之时,身行便渐渐微细了。故古人说:身心热恼的时候,生起很粗的出入息,身(心)没有热恼的时候,生起的很微细。
粗和细是相对而言的。修持出入息时的出入息是粗的,达到初禅的近行(定)之时的出入息是细的,而初禅(安止定)的则比初禅近行定的出入息细;在初禅及二禅的近行之时的粗,在二禅(安止)之时的细;在二禅及三禅近行之时的粗,在第三禅(安止)之时的细;在三禅及四禅近行之时的粗,在第四禅(安止)之时的最细,到最后甚至没有出入息。
在未持出入息之时起身行,已持之时而安息;在持出入息时起身行,在初禅的近行之时而安息……乃至……在四禅的近行之时起身行,在第四禅安止之时安息。这是依修止来安息身行的方法。
次于毗婆舍那(观)之际,不观察任何物时所起的出入息身行是粗的,在观察地水火风四大种之时所起的身行是细的;这也是粗的,在观察所造色之时所起的身行更细;这也是粗的,在观察一切色时的更细;这也是粗的,在观察无色之时的更细。这也是粗的,在观察色无色之时的更细;这也是粗的,在观察缘起之时的更细;这也是粗的,在见缘起共名色之时的更细;这也是粗的,在观诸行无常苦无我三相时的更细;对三相的观照力还相对弱时的身行也粗,而在强观之时所起的身行为细。
在毗婆舍那观中,与前面所讲的止的方法是相同的,前前的毗钵舍那的身行以后后的毗钵舍那的身行而止息。
修习这第四法时,应当如此知道以上的出入息身行的粗细及如何安息。
《无碍解道》举了个比喻:譬如敲金属器皿的时候,初起粗音;听到声音的人因为善取善作意善省察于粗音之相,所以在粗音灭了之后,还会听到细的余音;因为善取善作意善省察于细音之相,故在细音灭了之后,心中还会生起念头回想细音之相。同样的,禅修者初起粗的出息入息,因为善取善作意善省察于粗的出息入息之相,故在粗的出息入息灭了之后,犹起细的出息入息;因为善取善作意善省察的细的出息入息之相,故在细的出息入息灭了之后,犹有细的出息入息之相所缘及心不至于散乱。如是渐渐得定,练习出入定。
为令安息身行,禅修者于出入息之身与现起之念及观之智中,以那念那智而观身,所以说“于身修习观身念处”。身为现起而非念,念为现起及念。
以上的四法与四念处中的内容一致。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现在我们正走在这条导向觉悟的直接之道上,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真正在解脱道上直了成佛!
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登无上涅槃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