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是否有真正去理解过这句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能够听到这句话。或父母对孩子、或同事之间,又或是朋友之间。特别是在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之中,最容易见到它的身影,它似乎就是为了用来鞭策我们在人生中奋力向上而生的。
既然是俗话说,所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找不到它的父母、出生地、生于何时,而事实上我的确没有找到,它的出现似乎就那么自然而然。按照目前大众通俗的理解来说,它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人要有志向和追求,要积极向上超越他人,攀登人生高峰,成为人上人。而不能像水一样随波逐流,自甘堕落,最终只能沦为人下人。”
当然,这句话从出发点上来说,教育人们要积极向上的本意是没有错的。但我们去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应该需要去全面的考量。不知道你是否有听过这句话“都说人往高处走,可是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谁知低处纳百川。”
我们先不说为什么人非要往高处走,我们先来谈谈水吧。“水往低处流”这其实仅仅是一句对水的特性及自然规律的描写,水遵循自然规律却照样有一往无前的态势,发于高山之巅流向江河大海,哪怕途中再多艰难险阻,都无法挡住它前进的道路。有首咏水的诗写的非常贴切:
有物名曰水,至柔有大能。
山泉露头角,立志向海行。
坎坷等闲过,奔流步不停。
执著不执著,无往而不胜。
巨石阻前路,转头绕道行。
悬崖临绝壁,呼啸跳涧中。
遇沙渗地下,暗行不逞能。
骄阳似火蒸,变云学龙腾。
聚团化作雨,遇冷凝作冰。
春融入江河,滔滔仍向东。
万难终归海,浩瀚波涛涌。
世人叹伟大,一笑又升空。
转身归山去,泉声常叮咚。
我们由此可见水中蕴含的哲理,而并非只是表面上的随波逐流,自甘堕落。
“欺山莫欺水”自古至今,人们对水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我国河湖众多,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其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各朝各代政府也都非常重视治水(河务)。新中国以来也发生过多次大的水灾,国家也投资兴建了一大批水利设施,用于防洪减灾。水的威力,人们有目共睹,从大禹治水的古代神话,到楚国孙叔敖、战国时期李冰修筑都江堰,直至今天我们都还在与洪水做斗争。
正因为古时候人们抵抗洪水的能力弱,甚至直至今日面对洪水,我们也只能选择逃避。我们恐惧洪水的破坏力,在他们面前我们毫无抵抗之力,只有选择逃避,而逃避最好的方式就是——往高处走,因为水只会往低处流啊。
看到这里,对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你还会简单的认为,人是需要时刻向往,一往无前的攀登高处,而水只是随波逐流的懦弱之物吗?肯定不会,因为到了这里我想你也看到了,这句话的居然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意思。
谈完水,那我们现在来说说“人往高处走”。除了刚才所说的,往高处是躲避洪灾的一直方法之外,又怎么演变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
我们都知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权利的高度集中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就成了众人追逐的目标。所以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一介武夫,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利,拥有更高的财富,往上爬则变成了唯一的目标。拥有了更高的官职就拥有了更大的权利,也就处于更多人的仰望之中,就如同站在高处,可以俯视芸芸众生。
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也正是沾了这光,一跃成了一个高大尚的励志名言。努力往上爬吧,努力的向高处走去。站的高才能望的远,那里你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那里才有你想要的东西,别原地踏步,不然你永远只能停留在底层,受人压迫。这种现象从古至今就这样延续了下来,成为了一种传统,那就是——人就是应该无时无刻想着往高处走。它成为了长辈鞭策晚辈努力向上的有力武器,也成为了那些一头扎在追逐名利上的人心理上的强有力的支撑。
只是,人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却没想过高处不胜寒,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即便是一朝君王,也时刻担心王位的周全。站的越高,所要付出的,所要承担的就会越多。
我不喜欢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绑架,被人戴上不往高处走就是不思进取,随波逐流的枷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去争取更好的生活。而相比之下,一味追求更高的名利实在是太累,我倒喜欢做一个谦逊如水的人。有水滴石穿的执着也有江海之大的相互包容,遭遇危难、艰险,无法前行时,以水柔、渗、曲之功,也能收峰迴路转之妙。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水中蕴含太多哲理,若君子如水,又何需向往高处?君子如水,随圆就方,无处而不自在。
不同人世界观、人生观都不同,或许你向往高山之巅,而我却心系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