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笔者经常被问到: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你能催眠我吗?对于此类问题我表示无奈,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想法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了解才能通过其言行推测一二。而催眠疗法需要接受系统的催眠培训,遵守严格的催眠教程才能对患者施行。
我相信每一个心理学从业者都在致力于通过解释来向大众传递正统心理学。或许正统心理学很枯燥无聊以及国内研究落后等各种因素综合导致大众对心理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的层面,然而影视作品为了其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夸大心理医生的作用,导致大众对心理学心存敬仰,玄密高深。人们会觉得心理学高大上,会觉得心理学就是心灵鸡汤,会觉得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媒体的影响所致。
用心理学专业的解释,可以叫做知觉的可得性性偏差。恰恰是因为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和生活更加接近,而大众爱看的一些电视节目和电影的一些话题会和心理学沾边,非专业的人不会去看一些科学报道,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心理学专业的东西,日常生活中这些非常容易获得的信息,使得人们对心理学的了解也仅限于此。
具体来讲,人们由于受记忆力或知识的局限,现在进行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而得到的信息,导致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比重,但这只是应该被利用的信息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其他的必须考虑的信息,他们对于正确评估和觉得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人们的直觉推断缺忽略了这些因素,卡尼曼与特维斯基(1974)把上述现象称为可得性偏差。
比如人们往往倾向于大量关注热门股票,从而在与媒体的接触中做出其上涨概率较大的判断。而事实往往相反,很多较少关注的股票的涨幅通常大于热门股票的平均涨幅。再举个通俗的例子,在交通工具中,飞机、火车、汽车哪一种更危险?很多的朋友下意识地说飞机最危险。据美国全国安委会对1993~1995年间所发生的伤亡事故的比较研究,坐飞机比坐汽车要安全22倍。相对于汽车和其它交通工具,飞机大概每飞行300万次才发生一起故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乘客每天做一次飞行,那他要不停的坚持8200年才可能赶上一次空难。事实上,在美国过去的60年里,飞机失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在有代表性的3个月里汽车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少。所以,无论从交通工具本身、乘坐安全系数、驾驶员素质、事故率、死亡人数等方面来看,飞机都是远远超过汽车、火车等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为什么相比而言其他学科没有面临这样的尴尬呢?和生活离得很远的一些学科,生活中人们几乎不会有任何接触,连了解都没有,也就谈不上误解。
有人就说偏见比无知更可怕,人们对于心理学狭隘化的了解使得心理学专业的人很尴尬。另外,心理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不过几十年,也导致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新鲜”的学科。改变这种尴尬局面的办法,也可以靠媒体来解决,比如办一档心理学的科普节目,可以涉及认知到应用,和人们日常生活相关,又带有科学意味的话题。
小编使用简书不过一个月,鉴于简书上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或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笔者想开辟一个关于心理学与生活的专题,每天通过一两篇基于心理学知识分析的生活中的事迹,来帮助大家科学对待心理学学科,苦于一直找不到开辟专题的入口,劳烦简书前辈能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