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时候,特别注重外在的穿衣打扮。买一件衣服花几千元都不心疼,总觉得穿出去和同龄人相比特别有面子,因为一没花父母钱,二是我努力奋斗的见证。
后来在读一本书时,受这样一句话启发:“你现在强烈想拥有的某种东西,可能是年少的某种心理缺失。”
仔细揣摩,甚是有理。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农村特别流行一种绿色的“秋鞋”,一双仅需12元,我连着能穿三年。脚长大了,顶出个窟窿,用线缝补好接着再穿。
一个十六岁的女孩,正是成长的敏感期。穿着破洞的秋鞋,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一跛一跛地走进教室,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后来上了高中,母亲才开始给我置办新衣,不再穿哥哥的存货,也不再穿翻新的旧服。
结婚以后,有了小家。虽没有别人父母公婆的帮衬,也努力让自己从一无所有到如今有家有舍。
生活富裕以后,大力购买衣物,颇有弥补当年的窘困之风,更加肆意地花在无聊的装饰上。
可是外在的浮华,并没有填补我精神的空虚。看着橱窗里满满荡荡的衣物,那颗跳动的心仍旧空空如焉。
30多岁的时候,外表的包装慢慢从内在的求索渗透。从阅读第一本书开始,到现在的将近300本,书籍给予我最大的满足和幸福,是再多浮华的“'霓裳羽衣”都替代不了的。
杨澜曾在新书《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见面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美丽到了一个高级阶段就是要认识它,要从关心他人意见变成关注自己所表达的东西。到了一定年纪,你会发现,打扮其实只是一种衬托。”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忽略外在,只重内在。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提升、认知的加深,内外兼修更能相得益彰。
我们不再追求表面的泛泛之美,而是更加注重灵魂的丰盈之态。这种“美”更加耐人寻味,更加楚楚动人。
林清玄有言,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真正历久不衰的美,必是源自一个人优良的品质、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豁达的性情、不灭的梦想、真诚的关心和诚挚的爱意,越是岁月磨砺,越是持久迷人。
在《杨绛传》里,钱钟书对优雅知性、才情卓然的杨季康一见倾心,从此这个温婉美好、深谷幽兰的女子,像一朵花儿一样,开在了他的心间,芳香馥郁。
他和她就这样走过了数十载,几十年如一日的恩爱如初,比李清照和赵明城还让人羡慕。
试想一下如若杨绛空有其表,又怎能被这个名满清华的大才子青睐,并呵护一生。
《朗读者》里的董卿再次成为屏霸。她给观众的更深印象是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举手投足间的自信,满腹经纶的才情。明媚如她,知性如她,博学如她,“腹有诗书气自华”。
尤其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表观,更是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和钦佩。她那收放自如的沉稳大气里,沉淀了学识与阅历的美丽。
岁月从不败美人,“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愿我们能像李清照、杨绛、林徽因、董卿……如是,做一个内心从容、出尘脱俗、卓然不凡的优雅女子,于喧闹的人群中默默绽放,于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