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去玉泉街兄弟家,顺道也不顺道去了成都市图书馆。看到久违的图书馆,使我思绪万千……
曾经到图书馆看书,要很早地来,9:00开门,否则就没了座位。到中午12:00过了,任笔记本和笔,以及不重要的包,就放在座位上。然后到楼下,匆匆吃碗面,又快速的回到座位。这时,就会去拿一些杂志来看。有教育教学类的、书法教学类的,最多的还是文学期刊,如《小说月报》。如果累了,就趴在桌上,小睡一会儿。由于从住家到图书馆,乘公交车都将近一个小时,来回就二个多小时。为了多点时间看书,后来再去图书馆的时候,就带着糕点权作午餐。自带干粮,不仅少了到楼下来回地奔波,还可以在看杂志时也不影响午餐。
现在各种讲座如雨后春笋,而在当时能听讲座都是一件幸事。曾经名噪一时的成都金沙讲坛,就在成都图书馆进行。作为经常在图书馆阅读和借阅的读者来说,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听众的数量越来越多,后来金沙讲坛就搬至,金沙遗址附近的金沙剧场。当时,听了林清玄、杨红樱,还有白岩松、黑素、王立群等大家的讲座。后来,成都图书馆,一直都有锦城讲堂的讲座。已故文化学者流沙河先生,从《诗经》到《宋词三百首》,讲了近十年的诗歌讲座。
这样的生活过了很多年,后来有了成华区图书馆以后,就在成华区图书管阅读和借阅杂志书籍了,还在成华区图书馆看讲座的直播。去成都市图书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
或许是成华区图书馆太小了,能容纳的读者人数不多。现在疫情期间,凡是要阅读的读者,都得事先在网上预约,非常不方便。成都图书馆的书籍比较多,杂志也非常新。于是,我常常是在成都市图书馆借四本书四本杂志,然后再还到成华区图书馆;再到成都市图书馆借书,再到还到成华区图书馆,这是疫情期间特别的借书方式。
回到家,已经快中午了。大家都吃面条,不同的事是,父亲吃的是清汤素面。我和妹妹,在昨天的酸菜鱼里,下了二个面饼。吃完午餐,迫不及待地拿出刚从成都市图书馆借来的4本杂志和4本书籍。杂志和书籍一次只能外借4本,其实当初选的并不是这些。就像猴子掰玉米,掰一苞,扔一苞,扔到最后,就是现在带回家的这些杂志和书了。
4本杂志,一本是《散文选刊》(2020,10上半月),还有三本文学杂志,都是我曾经非常喜欢,曾经订阅过的《上海文学》(2020,8,9,10期)。《上海文学》里的作者我都非常喜欢,特别钟爱的作者是程乃珊,总是爱不释手的是她的《蓝屋》。后来在支教的途中,遇到一位上海阿姨,她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今生一定要去上海,那里是女人的世界。恍惚中,我这才发现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看《上海文学》,那么喜欢上海的作家王安忆、赵丽宏、程乃珊……
4本书籍,确切的说是一套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教授侯会,面向青少年读者编写的文学普及读物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这套丛书共4本,分为《第一册 先秦至盛唐》《第二册 中唐至元代》《第三册 明代至近代》《第四册 现代》,看看这些书,也算是复习一下以前读汉语言专业的知识。看到这些杂志和书籍,真是喜不自禁,突然想喝一杯茶。阳光从玻璃窗户射进了厨房,照在杯子里的红茶水上,严冬里的暖意真是相得益彰……这时有工人来说,他们要给父亲家窗户抹灰。
于是,书香戛然而止。来抹灰的是一男一女一少年,感觉他们是一家人。那少年对我说:“阿姨,能倒点开水吗?”他拿出个空的保温杯,“喝茶吗?”“有茶,当然好了。”“喝绿茶,还是喝红茶?”“喝绿茶。”“好,绿茶喝来更清新。”给他们泡了绿茶后,我说:“这个保温杯,冷得慢。我拿一个玻璃杯,你把茶水倒出来,我再兑点凉水,你们马上就可以喝了……”“不用了……”少年的话还没有说完,女的说:“那更好了,太口渴了,实在想喝水。”女的很快喝完了一杯水,又给男的递上一杯茶水,看到你们很舒心的样子,我也很愉快,仿佛做了一件雪中送炭的事。他们临走时,我又给了他们几个红红的苹果。
他们走了,我也该做晚饭了。一边做晚饭,一边看视频,正好看到民俗专家袁庭栋介绍“香香巷”的美食,不由得哑然失笑……
今天上午从图书馆借书回家时,路过春熙路,路过大慈寺,路过太古里……突然看到街对面甘记手工肥肠粉,当时还是8、90年代在马鞍路起灶,现在连锁店多得数不胜数,老远就能听到手掌拍打苕饼的声音,望过去看到苕丝流入水中。府南河旁边的香香巷,也从眼前一晃而过。这时76路公交车迎面开来,我不由自主地对老公说:“我们一定要乘76路,来吃吃香香巷、甘记肥肠粉,逛逛太古里、大慈寺和春熙路,与社会接轨,享受生活……”
听了民俗专家袁庭栋的介绍后,我想春节与妹妹换班轮守父亲的时候,一定要好好逛逛香香巷、太古里、大慈寺和春熙路,感受感受古老的蓉城新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