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阅读的书籍,让我有点压抑:书中讲的许多例子,那凄惨的童年遭遇,实在让人揪心;就连此书作者的人生经历,也让人唏嘘不已。
是什么样的书,引起了我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呢?
那就是《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此书的作者贝弗莉·恩格尔,是美国知名心理医师、著名家庭与婚姻治疗师、知名创伤治愈专家。她著有《道歉的力量》《尊重你的愤怒》等20多本关于情感创伤的图书,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这本书,便是作者关于情感创伤系列书籍中的一本,探讨的主题是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羞耻感所折磨,如何直面自己的羞耻感,并找到解决它们的办法。
作者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作者本人在童年时,不但长期受到母亲的漠视,身心饱受折磨,并且还在童年时期受到了虐待。
在很长的时间里,作者都被因童年遭遇带来的内心羞耻感所折磨,以至于性格完全扭曲。在她终于能从童年阴影中慢慢走出来后,她明确了自己的使命——要探寻一条路,帮助自己和所有曾经遭受过童年虐待的人,走出童年羞耻感的阴影。
这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自愈手册。书中告诉我们,如果你正遭受因童年创伤引发的羞耻感的折磨,本书将带你踏上逐步克服羞耻感的旅程,它将教会你用一双不同的眼睛看世界——一双不被“我低人一等、残缺不全、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等观念蒙蔽的眼睛。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羞耻感与慈悲心、悲悯自愈项目、自我悲悯的五个练习。
一、羞耻感与慈悲心
1.羞耻感是如何产生的?
人在被虐待时会产生羞耻感,这是一种自然反应。
书中把童年受虐分为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情感受辱,包括语言虐待。例如孩子不断地被批评、辱骂、贬低、轻视、侮辱、排斥和嘲讽,或者承受不合理的期望。
我们班上的小欣一直对妈妈的态度很疏离,因为妈妈整天对她说:"你是姐姐,怎么天天跟弟弟妹妹吵架呢?一点也不懂事,当初就不应该生下你。”
正因为妈妈的一句“当初就不应该生下你”,让小欣内心充满了羞耻感。她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个多余的人,我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
另一种是身体受辱,即身体遭受到暴力伤害,如殴打,性侵等。
作者贝弗莉·恩格尔,既遭遇情感的虐待,也遭受了身体的虐待,可谓祸不单行。她小时候,母亲经常对她冷言冷语,十多岁的时候,还遭受性侵。因为从小遭受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虐待,作者曾经自暴自弃,差点毁了自己的一生。
由童年受虐引起的羞耻感具有5个层面:
(1)由虐待本身以及感到自己无助无为带来的羞耻感。
(2)孩子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而产生的羞耻感。
(3)施虐者投射带来的羞耻感。
(4)受虐经历被曝光后带来的羞耻感。
(5)为摆脱羞耻感而酗酒、自残、虐待他人或采取其他破坏性手段造成的羞耻感。
遭受到童年虐待的人在成年后,会有很多负面的反应,例如:自我评价极低;陷入自我责怪的状态中;沮丧、消极、攻击他人;沉迷购物;变成工作狂;酗酒、吸毒等。
只有认清自己的行为和羞耻感之间的关联,才有可能走出童年虐待的阴影。
2.羞耻感为何如此折磨人?
受害者因为遭到虐待而感到丢脸,但是孩子根本无力阻止虐待的发生,他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特别是当自己被虐待的事件在公众面前曝光时,会有体无完肤的暴露感产生。
尤其是遭到性侵的孩子,会觉得自己颜面尽失,内心支离破碎,感觉自己肮脏堕落,想找人倾诉却又难于启齿。自责,愤怒,恐惧,疼痛,悲伤等心情,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被侵犯的孩子。
暑假的时候,我们全市的老师参加了市公安局、人民法院和教育局共同组织的学法普法、增强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训课。在课堂上,法院的一位法官为我们讲述了近两年以来,我市青少年学生遭受欺凌、性侵等的案例。案例中受害孩子的遭遇,真的令人唏嘘不已。
这些受害的孩子,有的不愿意见人,有的被迫转学,有的搬到其他地方去了,有的再也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人了。强烈的羞耻感,让这些孩子连抬头见人都不敢了。
3.受虐者面对羞耻感的反映方式。
受虐者为了抵御羞耻感来袭,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被动地将羞耻感内化。变得自我封闭,自我责怪,以此来逃避和孤立自己;或者变得会伪装取悦他人,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有人会变得追求完美,希望不再犯错,以摆脱羞耻感。
小冯跟老公是大学的同学,毕业后来到老公的家乡做了一名中学教师,老公则考取了当地的公务员。
婚后,小冯生了个女儿,受到重男轻女的婆家人的冷落,连老公也时常对她进行虐待。她的两个大腿上,经常有被老公掐过的瘀青。
我们劝小冯离婚算了,但小冯却宁愿默默忍受,也不敢提出离婚请求。她这是把虐待带来的羞耻感默默地内化掉了。
另一种则是变得具有攻击性。他们会表现得很愤怒,用逞凶斗恶的方式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或者会鄙视他人,渴望权力和掌控感,更有甚者会转移羞耻感,竟然以自己遭受过的同样的方式去虐待别人,以图减轻自己的羞耻感。
书中的约翰,3岁便被祖父虐待,他从此备受家人冷漠。约翰为了逃避受虐带来的羞耻感,竟然也性侵邻居家的孩子。
4..慈悲心可以治愈羞耻感。
因为慈悲心可以让受害者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被人倾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被折磨和伤害过,带给受害者精神上的温暖和慰藉。
作者就通过慈悲心,为不少长期受到虐待的求助者,打开心结,治愈了他们的羞耻感。
二、悲悯自愈项目
悲悯可分为自我悲悯和他人悲悯两种,但无论是自我悲悯还是接受他人悲悯,都有可能会遇到障碍。
1.自我悲悯的障碍
很多受害者认为,自我悲悯就是自我放纵,担心自己会变得软弱,懒惰或自私。有的受害者在内化伤痛后,会将一切责任归咎自己,拒绝承认自己的遭遇。有的受害者,甚至不了解自己在承受着痛苦的折磨,对自己的受虐和羞耻感毫无知觉。
上面提到的小冯,就是将被老公虐待的一切责任归咎自己,拒绝承认自己的遭遇。
2.接受他人悲悯的障碍
对于接受他人的悲悯,很多受害者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他人关爱,不允许自己犯错,他们还会觉得,接受他人悲悯,会让自己显得很脆弱。
3.正念疗法
作者提出了用“正念疗法”来打破以上两种内心的障碍,即不去关注过去和未来,只关注当下,接受情绪上的痛苦而不是忽视它或者试图摆脱它。
正念疗法,跟我们平时练习的冥想,其实是异曲同工。
4.正念疗法与自我悲悯相结合
克里斯托弗·肯·吉莫在《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一书中提到:“正念让你感受痛苦,而自我悲悯让你在痛苦中珍爱自己。”
可见,正念疗法与自我悲悯相结合,取得的效果会更佳。
三、自我悲悯的五个练习
自我悲悯的练习有五个方面,分别是: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关爱和自我鼓励。
这五个练习是逐渐递进的,遭受过童年虐待的孩子,通常会不自觉地抗拒痛苦,只有理解了自己遭受的痛苦,对自我行为产生理解,接下来才容易开始进行对自我宽恕、自我接纳和自我关爱的练习。
作者利用这本书的方法,教会很多童年受虐者,通过自我悲悯能力的提升,对他人的悲悯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不再苛责自己,不再为自己设置不合理的期望值;不再挑剔他人,不再忽视自己的痛苦遭遇;他们学会了安抚自己,关心他人;分担痛苦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这是一本治愈心灵创伤的书,为什么引起我的共情呢?
我自己没有遇到多大的心理创伤,可是书中举例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严重的伤害,以至于成年以后也走不出童年的阴影。他们的遭遇,实在让人揪心。
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每一个班都有三两个孩子遭受诸如离婚、被打骂、被嘲讽等心灵创伤。如果我们不理解学生真实的心路历程,不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又怎能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呢?
这本书,对我还是挺有用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能把书中一些合适的方法,都运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