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经常看到一些鸡汤。不管内容和文风,只要配上一些略微感伤的图,就好像已经全部体验过所有人生,连大师都望尘莫及。初看时觉得很有道理,仔细一琢磨却经不起推敲,不过还是有大批的人相信这些鸡汤,只因为他们的处境能够和鸡汤产生共鸣。每个人只要经历过一些事情,稍微有一些脑子,都会冒出来一两句鸡汤。鸡汤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信了这句话。
【超能女人用劲量】
生活中的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了才能体会,头脑清楚的人往往有明确的判断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内心迷茫的时候,鸡汤才能一击即中,戳中尿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因此鸡汤来势凶猛胜海啸。表面上,积极的文字可以给予人鼓励,甚至可以让读者热血沸腾。实际上,它们只不过是药物试验中的安慰剂罢了。生活的现实根本无法依靠转发了鸡汤而改变,拖延症晚期患者除了一边转发鸡汤一边给自己打气,什么都不会去改变。改变的人如果是大多数,也就没有精神社会分层(简称精分)的存在了。
一定会有人反驳,有积极的心态怎么了?积极起来,生活才有动力呀!如果自身生活的动力来源于这些鸡汤的话,就无颜面对社会化这个词了。从出生开始到步入社会,人会经历了诸多社会化的过程,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中间经历最多的社会化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无视了更重要的“如何学会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和生活”。面对前者的时候,家长宁可倾家荡产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起跑线上;一旦看见后者,大部分人就自动开启隐身功能,一句“专心读书考个好大学”就可以逃避自己该传授给孩子的责任。正是因为把孩子们保护得太好了而令他们无法产生独立思考能力,甚至无法形成独立的三观,更不知社会为何物,步入社会便无法与其友好地相处,更别提知晓外面世界的规则,遵循社会秩序做事。不安的产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后果,鸡汤的出现恰恰可以慰藉内心的困惑:只要抱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殊不知努力和积极的态度是两回事,努力需要行动,而积极的态度只是脑海中无法承受挫折时候的意淫罢了。去年好评如潮的日剧《下町火箭》之所以那么热血,不仅仅是因为故事中的人物们拥有永不言败的信念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更值得钦佩的是行动力、创造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如果没有行动,一切都是扯淡,大部分转发“每天都要早起早睡”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的人即使转发了万条正能量,第二天的生活依旧。
【来吧朋友,让我们干了这杯负能量】
伤感从来都是最受欢迎的主题,没有之一,只要是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无论是再小的事情都可以作为话题拿出来矫情一番。这类“不说出来委屈,说出来矫情”的鸡汤,就像自己在饿得两眼发绿的时候别人递给自己一块馊了的窝头,吃完了肚子痛还要感恩他人的施舍。X清新或者XX青年的日常基本上是用手机或者电脑看看伤感的文字,内心有一种令人愉悦的忧伤,然后选择一些话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些话好用又不用负责任,负能量越爆棚越好,赚到了存在感,又吸引了眼球,别人问起来假装含泪说句:没什么大不了的,天使也掉毛。这杯负能量喝得自己解渴,他人看着也喜欢。旁人都是一副看热闹不嫌事情大的面孔,不怕你有多惨,就怕你说得不够惨。
你反驳说,网络就是一个展示真实人格的空间,在虚拟的空间里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不开心就矫情,我高兴就嘚瑟,都是我自己的心情记录,你能把我咋地?这些话在网络上说说也就罢了,要是傻乎乎地当真了,尤其是“喜欢他就告诉他”,“有想见的人就去见”这两句话,放在现实中,往往是一种酸爽的体会。一句“你专门来看我对象还和她表白你想干哈?”和一句“我就来了你能把我咋地?”就足以说明一切。
【你才不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经历过的人往往更有资格说一些事情,听过的故事中,有些情节比电视剧还跌宕起伏,有些比白开水还平淡无味。既然都是故事,听听也无妨,当做是世界中不同的色彩,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有不同于他人的颜色,在这个强调自我的社会中,最不缺乏的,就是不一样的烟火。而大多数依旧是凡人,每天看着这些所谓的网红令人眼红的生活,转发着自己中意的鸡汤,继续平淡的生活。渴望着自己绽放出不同的颜色,鸡汤就不能少喝。
鸡汤喝了这么多年,真正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才不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董小姐,只是董小姐。女同学,也只是女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