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正值年富力强、干事创业年华,一位普通的组工领导干部——朱治国,却因耗尽心血与体力,倒在了为民服务、尽忠报国的路上,作为同行,发自内心的惋惜与崇敬,更多的则应该是学习。
学习他信念坚定、无私奉献的精神。“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好!”,这不是口号。朱治国用毕生经历践行了他的承诺。他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组织工作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3年内便成长为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党委副书记,再到青海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后来又任副部长。他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诠释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实事求是,是党性问题。做人要实,干工作更要务实。”这是2021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写在笔记中的一句话。拜读有关他的文章,强烈感受到朱治国同志似乎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从大学毕业一脚踏进小城镇的那一天开始,“踏实”“务实”“扎实”便成了朱治国工作的特有标签:村(社区)换届,他要亲自提前到现场找问题,补漏洞;乡村振兴发展,他要深入调研,寻找最合适的发展路子;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服务能力弱,他提出并大力实施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让3000多名村干部走进校园,提升文化素质和履职能力……每一件具体事情,无不体现出这位领导干部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
学习他恪尽职守、担当尽责的精神。“少说‘干不了’,多想‘怎么干’”,这不是套话。朱治国同志从事组织工作近20年,坚守初心、恪尽职守是他不变的遵循。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他入户填表、接待群众,干的全是琐碎不见功绩的“小活儿”,可他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从不挑活儿;当了领导后,无论是乡党委副书记,还是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组织处处长、部务委员、副部长,他都是全心全意、埋头苦干,全省4149个村庄,他走完一大半。面对“城中村”改造诸多困难,在充分调研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朱治国理清党员职责,强化管理监督,号召党员与群众开展一对一帮扶,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他大胆创新,流转其他村的河滩地,建起了旅游小镇,在他亲自指导下,村集体经济从24万元提高到260万元。他以2倍速的生活节奏、2倍速的工作效率完成着他的职责与使命,最终却以2倍速永远离开了他为之耗尽心血的这片热土,永别了他爱着的乡亲父老,用他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限热爱。
学习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精神。“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不是‘自留地’”,这不是空话。作为一名组织部的领导干部,他从没有为家人、朋友谋过任何利益,他坦坦荡荡、两袖清风。他不沾别人丁点儿好处,家人朋友也沾不了他丁点儿光,但并不是说他冷漠,没有人情味,给来访者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哪里有急情,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位情感丰富、极具爱心的领导干部,不然,老百姓也不会称他是“尕书记”。“低调、内敛,把关心都用在行动上,把深爱都放在心里”,家庭的相处之道,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暖男”,不帮家人办事,不代表他不爱家人、没有亲情,在他的悉心呵护下,妻子抗癌8年,妻子病情加重,他放弃中央党校学习机会,白天坚持上班,夜里贴心陪护。妻子患病,银行卡余额不足,他把房子卖掉给妻子治病,不向任何人张口,不是他没有能力找到钱,是他清正廉洁的为官原则。妻子去世,他定下规矩:不收礼金、不烧纸、不宴请,不是他无情,是他清白低调的做人守则。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他用使命践行了忠诚,用责任诠释了担当。作为一位丈夫、儿子、父亲,他用清廉照亮了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