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够敏感,如何捕捉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如果没有文字,如何描述人生千千万万次的相遇与离别?如果没有幽静深沉的黑夜,如何发现皱起来的眉头间,停顿的笔尖处,藏着的淡淡的离愁?
今日霜降,已至晚秋。
晨起时,抬头看分外高远澄澈的天空,周围弥漫的冷冽的空气,早已裹挟着高寒地区的人们过早进入冬天了。我在让人瑟瑟发抖的冷空气中头脑清楚,思量近段日子里的磕磕碰碰与惊喜不断,纠结与决断,竟组织不出连贯的段落甚至句子来渲染与描述一番。那日有人调侃我近日是写离愁与悲思的好时候,我苦笑,我该谈一些什么?过去还是未来?得到还是失去?语言与文字变得生涩刻板,所谓“近乡情更怯”,应作如是观。
此文题目罕见地拟于正文之前,所谓“唯愿无事常相见”不仅是体验了一些离愁的人心底深处的温情与浪漫的期盼,亦是提醒自己,在与每一个阶段的自己不断遇见的过程中,领略到宽释、反思与进步的魅力。二十四五岁的年龄,反复强调“成长”已经有些晚了,较之于“成长”,“行进”倒更为妥帖,“行进”是一件需要依靠智慧、经验、耐力、勇气与信任的事情,我们利用书本与生活,道理和常识,在“行进”过程中对已经“长成”的性格进行重塑或调整,这是横亘在漫长生活中的需要长期坚持完成的艰巨的任务。
辅导在读小学一年级的弟弟做家庭作业,有项作业老师要求每周学生与家长一起读一些书,然后分别将所读书名及简短读后感记录在笔记本上,我作为弟弟的“家长”填写读后感时,回忆了读过的一些书的内容,倒真是更明白了一些前面不甚明了的东西。
欲读得书本精髓,最笨拙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反复阅读与揣摩,生活是一本翻不完的书,若想悟其精髓,必定要反反复复旧事重提重思,才能粗浅辨别精华与糟粕,取之弃之。
今夜码字,有些晚秋的愁绪,有些离别的愁绪,却因为一场酣畅的聊天,在生活的一地鸡毛中捡拾了些闪闪发光的乐趣。如何做一个独特的人?大概应时常牢记“唯愿无事常相见”,群处时互相审视,独处时自我反省吧。
引用一段吕彦妮暖心的话:“愿生活里有热汤和甜食,背包里有纸、笔、书。书里故事如迷宫,迷宫通向海。沟通使误解消除,善意如星辰。枝头常有喜鹊歇脚,目明心亮。走很远的路回家,混沌中生出新的自己。”
让我们结束这个略微沉重的话题。
2017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