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日落黄昏时(2004,美国)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茱莉亚·德尔佩;伊桑·霍克
个人推荐指数:9.5/10
“爱在”系列对于我的影响很深,尤其对于我的爱情观。
而“爱在日落黄昏时”这部电影又是我在这三部里面最喜欢的一部。因为第一部对于二十代邂逅的浪漫的刻画,我正经历着这个时间也有着自己新的体会。而第三部对于四十代夫妻的琐事的日常谈论又显得有些太过平淡。而三十代在经历过了二十代的疯狂之后,他乡遇故知这样的带着遗憾来探讨爱情的话题,对我就有着太强的吸引力了。
因为你知道,青春里留下的遗憾太多了。你可能暗恋着隔壁班的女生,却一直到毕业的时候都没有能够和她完完全全地搭上一次话;也可能和一个女生曾经相约厮守终生,却最终会因为地域、家庭等原因不得不分开;又可能仅仅是因为年轻时太过一腔热血,使得自己或者她受伤最终遗憾分开……这些故事多多少少会让人保有遗憾,但是“爱在日落黄昏时”这部电影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正在经历情感挣扎的二十代的年轻人,能够对于未来有一些想象。
就像电影里面开头一样,男女主角在继承了上一部的剧情,并没有能够在维也纳分开的一年之后重新在原地相遇。这种结果也是最合乎现实的,毕竟生活中的浪漫并没有那么多。而在八年之后的巴黎,男主这时候和女主重新相遇,这一切似乎就已经说得通了。因为这时候的男主已经变成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正在欧洲大陆进行自己的签售会。而女主则恰恰因为自己在巴黎,而且知道是故知来这里办签售会所以特地来看看。这样的安排就不会显得那么刻意了,也会让两个看上去很普通的男人女人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他们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对于过去曾经心动的人做到相忘于江湖。
多年后重逢,重新对话,不尴尬是不可能的。
当年的男生已经变成一个在美国有了家室,膝下有一子的新生代作家。而女生也从一个文艺青年继续自己的价值观的践行,成为了一个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这时候重新相遇,似乎谈话的话题也变得难以开展了。
于是男主先开口了,想要谈论当年的事情。女主似乎也愿意谈论这个话题,不过当谈论到那天晚上的事情时候,女主开始回避了。他选择性遗忘当晚两人发生了关系的事实,而用年代久远记忆模糊这样的词汇给糊弄过去了。这里就看出了男生女生对于旧情的一种态度上面的差别,女生往往更不愿意谈论“性”,当这个词汇和自己过去的经历扯上关系了。而男生似乎更愿意用“性”作为一个线索,重新去追忆过去的生活。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个观点,不一定对。
而两个人谈论的第二个话题就是关于一年之约的结果。女主总是以一种主动询问的方式来试探男主是否去了。从两人的对话,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其实女主当时是没有去的。所以女主对于男主是否有前往赴约感到紧张。每个人都喜欢占领道德高地,女主就是如此,一个倔强的女生,她不希望到头来是自己没有赴约而男生赴约了。
男主也明白女主问话的用意,而用一种不太熟练拙略的演技说明自己没有去。但是这个时候女主已经发现男主还是十分动情的,于是就用家人病逝作为一个理由来推托了。其实关于女主家人是否真的当时除了状况我们不必深究,但的确女主在这一系列的主动提问中有了自己的一个定位。她在这段感情中,没有占领道德高地。
以上,也只是我的一个观点,不一定对。
回忆完了过去,两个人又回到了现在。在美丽的巴黎街道上面,两个人又开始胡侃瞎侃。
相声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当你投入到了两个人的对话中,你也会随着他们的对话开始遐想各种可能。对于他们话题中谈论的那些现象事物,你也会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认知去做一个判断。这就是移情的过程。
你不得不佩服“爱在”系列的一点就在于剧本都是男女主角和导演三个人一起磨合完成的。所以这让电影的台本变得更加有血肉了,而且演员在进行演绎上也不会那么生硬,多了些生活气息。而这种真正的生活气,不是靠着有多么多fxxk这样的俗语词汇来堆叠,而在于那些用词不会有太多剧本痕迹,更像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或者情侣之间会用的语气词汇。
而在电影的最后,又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
男主是否准时搭上了回到美国的飞机就成为了一个让观众继续纠结和好奇的话题了。
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是遗憾。
电影没有可以扩大这个情感基调,而是通过两个人的对话淡淡地弥漫出来。这样的处理手法很妙的,因为它不会让人觉得这是电影,更像我们的生活了。
生活中的情感起伏,从来就不靠剪辑、音乐和摄影。
而电影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上面这句话“回忆本来是非常美好的,只要你能让过去的都过去。”
然而,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
就像八年后还是会相遇的他们。
倘若爱过,又有几人能够真的说到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