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长要不断学习,掌握方法,才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
今天分享的这十个黄金法则,家长能做到的越多,孩子的人生就越幸运。
做父母不用考证,但不能不学习。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映射着父母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和方法。
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要先更新自我。
今天,送你10个教育孩子的黄金法则,助力你成为更好的家长,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一、归属法则:
【健康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曾一针见血指出:
许多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沉迷网络、撒谎等问题,最大的成因通常和家庭环境有关。
一个孩子,若是看不清自己在家里的位置,感受不到和父母的亲密联结,就容易产生强烈的缺失感。
知乎一位网友分享,打小记忆里都是父母争吵、打架的画面,365天安静的日子屈指可数。
每当家里锅碗瓢盆摔一地,咒骂声接连不断,他满脑子都是“他们不爱我,我不属于这个家”。
一个无法给孩子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家,只会让孩子本能地排斥和抗拒。
因此,与其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生活,不如让孩子在家里感受到最基本的理解和接纳。
生活中难免有冲突纷争,父母也要注意正面引导,不要迁怒孩子。
二、希望法则:
【教育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见过很多对孩子苛刻的父母:
明明有颗爱孩子的心,说出来的话却满是挖苦、贬低和嘲讽。
以为高标准严要求,能使孩子自律、上进。
却不知,否定的话,或许能激起孩子一时的进取心,但长时间的打压,只会让孩子自暴自弃。
魏书生曾把一位只考了8分的学生叫到跟前,先是任由学生吐槽抱怨“怎么学都学不会”。
然后耐心开导:
“你看你自己,不听课、不写作业、不看书,还能考8分,不正说明有天赋吗?”
不过一句话,瞬间点亮学生眼里的光:原来自己还有希望,不要放弃自己。
真正的好教育,不胡乱给孩子下定义,而是看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他,夸奖他。
越是差劲的时候,越要给他种下希望,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信任。
无条件接纳和正面赏识,才能让孩子看到前进的方向,激励孩子走的更远。
三、管理法则:
【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有管教的责任】
有句话说:“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管的父母。”
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有管教的责任。
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里的千万富翁哥哥和一贫如洗弟弟,让人看到教育的参差。
比起早早就被父母要求出去赚零花钱的哥哥,弟弟过得轻松快活:
什么事都不用做,想吃东西睡觉随他去,无聊就跑去学校和教堂破坏公物,卖小黄书、买烟。
不管他多任性无理,偏心他的父母都觉得无所谓,他开心就好。
而哥哥,却每天忙着帮别人遛狗、修草坪、送报纸打工,不敢懈怠。
就这样,一向被高要求的哥哥自律、睿智、上进,成为身家千万的企业家;
而弟弟,懒惰闲散惯了,只会向别人伸手索取,活得落魄不堪,连一间容身的地方都没有。
该管教的时候不管,放纵孩子的教育,只会亲手断送孩子的后路。
四、声音法则: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育儿专家陈美龄在《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中主张“不要在孩子向你提问时说‘等一下’”。
即便手头上正在做其他事情,只要孩子有需要,也要停下来听孩子说什么。
有一次她正在炒菜,儿子突然兴高采烈问她:“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
她当下立即关掉煤气炉,耐心聆听儿子的问题,并带领儿子一起寻求答案,满足儿子的好奇。
大部分孩子的问题,在父母看来可以“等一等”,但孩子想的却是“快点回应我”。
他毫无保留的表达出自己的困惑,需要的就是被听到、被理解、被共情。
许多父母一到孩子青春期,想和孩子说说话却得不到任何回应,于是责备孩子叛逆不懂事。
然而一切都有因果,十五六岁的孩子不愿开口说话,极有可能是他五六岁时说话父母不听。
想走进孩子的内心,最关键的钥匙正是父母的耳朵。
正视孩子的声音,是给孩子最好的共情。
五、榜样法则:
【不要要求孩子,而是要做给他看】
言传的效果,远不及身教。
父母通情达理,孩子善解人意;父母辛勤能干,孩子积极上进;父母严以律己,孩子自觉自律。
想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做给孩子看就行了。
孩子从体验中学习,他在父母身上看到的都会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留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