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
——《少有人走的路》
(1)
家里有一位二大爷,在众人口中是一个非常无私的人,他可以压缩自己所有的需求去伺候自家的外孙女。
小外孙女今年已十二岁,还不会自己梳头发吃饭,因为所有生活琐事都被她外公承包了。
她只负责学习,全市前三的成绩让不少人羡慕不已,而至于生活自理能力却显得不再重要。
二大爷说:“我知道自己管得太多,但我控制不住自己,就想对她好。”
二大爷自己的女儿也是这么养大的,后来结了两次婚,也离了两次,生了两个孩子自己一天没带过,全扔给父母。
二大爷叹气道:“这可都是我惯的。”
最近女儿因为做微商需要周转资金,逼着老两口把养老的钱掏出来,二大爷被气到了医院。
周围人不明白,既然知道自己惯出来的孩子如此这般,为何还继续惯第三代。
二大爷可怜兮兮的说:“因为我太爱她们。”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也许二大爷致死也搞不明白。
(2)
同样的事例也发生在国外。
一位牧师的妻子得了抑郁症,他的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家游手好闲。
他在外人看来绝对是一个好父亲,尽量满足全家人的所有需求。他尽量压缩自己的时间,差不多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妻子和孩子身上,尽量帮他们做所有的事。
他说:“我虽然很辛苦,但我爱他们,我想尽可能满足他们,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不想和我的父亲那样不负责任。”
可到头来,妻子生病,孩子不愿意找工作。
他百思不得其解。
心理医生对他说:“过分的爱是一种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让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要想让家人活得健康,就必须容许他们自尊自爱,学会自我照顾。”
医生强不断调道:“你不能对家人唯命是从,要适当的表达愤怒、不满和期望,这对所有人的健康有好处。”
(3)
二大爷没去看心理医生,他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爱的方式,在他看来,她的外孙女需要他做这些,他做这些自己很满足。
但,从未想过她外孙女是否真的需要。
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的爱都是自以为是。
家里的姑姑们也是看不惯二大爷的花式宠孙女大法,但是生病的二大爷看起来让人着实心疼,大家把所有怒火都对准他的女儿,指责她女儿的不孝。
可他女儿同样也是一个受害者,按照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她早已形成了消极性依赖性人格。
这样的人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总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够好,经常会产生怨恨感。
他外孙女未来也会如此。
姑姑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如同医生一般给二大爷家下诊断。可自己家的孩子病情虽不这么严重,又何尝不是过度依赖呢?
小外孙一出生就是姑姑姑父抚养,每天晚上睡不好,白天还要给上班的孩子做两顿饭,一家老小的生活全压在他们身上,即使已经累病,他们也只是叹口气说自己的孩子不会做事没有办法。
在我看来,他们其实特别享受这种“自我牺牲”,和外人诉苦时,还都是怪自己的孩子不懂事。
有多少父母同他们一样,不懂得爱的真正含义,只为了满足自己最原始的需求去对待孩子,甚至是孙子。
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 ——《少有人走的路》
二大爷和那位牧师一样,愿意为家人牺牲一切,他们陶醉于自我建立的美好形象,而这种行为的真正原因反而是他们内心缺爱,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断逃避责任,他们嘴里的爱只是他们的生物本能。
这种强势的不加思考的爱,妨碍了孩子心智的发展。
(4)
后来,那位牧师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他开始对孩子的事袖手旁观,不再替妻子做她可以自己完成的事。一开始大家都非常愤怒,但是没过多久,一切发生了质的变化。
孩子找到了工作开始独立生活,妻子也体会到了独立后心灵的不断成长。他本人也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而更加快乐。
此时他才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
真正的爱是为了促进心智的成熟。
我们爱别人就要帮助他们的心智成长,这其实也是自尊自爱的根本。
因为我们真心爱别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我们生孩子,是因为我们想要。
一切都是为自我完善所需,这么看来,爱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私的。
回到最开始引用的那句话:
“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
(5)
爱,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行为,不仅要用心,更要用脑。
但我们经常以爱为名,把所有情感寄托在对方身上,而不重视他心智的成熟,这种自我感动,只会毁掉对方。
真正的爱,需要付出智慧和力量,想要爱的对方有所成长,我们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因为要改变一个人对爱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没有足够的努力和勇气很难做得到。
二大爷和姑姑们知道问题存在,却没有勇气改变,真相是他们并不想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
不出意外,这种逃避会自动延续,如此毁了一代又一代。
如果聪明的你不想毁了下一代,就请先发自内心的去关注他们,去理解,去倾听,去付出时间和精力。
从他们成长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爱的行为,勇敢面对内心的胆怯和缺失。
在真正懂得爱后代的同时,我们也会体会到心智成长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