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远远比电影要残酷得多。
《我不是药神》改变自真实人物陆勇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从一个卖神油的小商贩摇身变成了一个倒卖印度”格列宁”天价药的药贩子,最后以销售假药而被判处的故事。
电影里从一个颇为喜庆的印度音乐开始,转而是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写实,经营不善的神油店,因交不起房租被关门,到有病患找到他期望他去印度走私药品。整个电影以几个小人物角色,分别代表了因生活不易而被消费的女人、因病而颓痞的少年、因病而四处寻药的中年、虔诚善良的老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同样生活不易的程勇。
每一个人的出现都代表了一类群体,而这类群体在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因病买不起高价药而出现的窘迫和不堪。
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在某些细节动作上让人唏嘘不已,而电影终究归于电影,即便它是改自真实故事,但生活远远比电影要残酷很多。在电影里看到的,或许在生活上演了几千几百次,只是因为没有曝光,藏在生活背后的事情就被掩埋下去了。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这么高分,最主要的一点莫过于它在某个时刻戳中了国民内心的软肋,那根叫做因病贵吃不起的无奈又悲凉的软肋。
2、
这部电影以9.1的高分成为了国产片的第八部高分电影,且导演是个不知名导演,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国人的泪腺,让很多人纷纷为之点赞。
先来谈谈里面最让人泪目的几个点——
“谁家还没有个病人啊。”一个白血病患者老人对着警察的时候,祈求警察不要抓走这个药贩子,那么一段话里道出了因病而被家人遗弃,独自忍受孤独,渴求健康的痛苦和人生的凄凉。
除了徐峥,电影里最令人不得不称道的,是王传君扮演的吕受益。他出现的时候带着口罩,而一层层摘下口罩的动作却道尽了病痛的心酸和愁苦。但是他性格乐观,他跟着病友在医药公司门口吃着盒饭也乐呵呵的,碰上了徐峥愿意从印度带药回来重新对生活燃起了希望。
他被查出得病之后看到了孩子就渴望活到听见孩子叫爸爸,但是他始终和他的名字有点相悖,他没有什么受益的,却是一个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真实故事案例人物,从一个患病者获得解救,又因没有药救济,撑到了最后,熬不过残忍的化疗选择上吊自杀。
另一个人物是黄毛。一个带着颓痞形象出现的年轻人以抢药而被徐峥等人抓住,并拉着一起开始倒卖”格列宁“的行动里,后来团队解散听闻徐峥要把药品卖给一直卖假药害人的药贩子,他在餐桌上喝完酒直接就砸在桌子上,手和玻璃渣碎在一起,鲜血直流。吕受益死的时候他坐在楼梯剥桔子一边吃一边哭。他敢爱敢恨、有血有肉,即便是痞痞的样子,却让人满是心疼。
后来他发现有警察要抓查药贩子,他立马以替死鬼去报恩,那个突然狂奔起来跳上车去跟警察飙车的动作,让我有了震撼。这个少年,最后本来是终于下定决心要回家一次的,却在回家之前丧了命。
3、
我曾有一段时间陪着生病的母亲在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跟母亲挤在一个走廊的病床上,每天清晨五点左右就可以听到医院的吵杂声、呻吟声、打呼声,随后会有惨叫声,细碎的谈话声等,嘈杂声里看见医生护士推着病车来来回回,有种戚戚然的感觉。
后来母亲因为借厕所而认识了里屋的几个老人,大家只是打声招呼搭几句话,用着极其缓慢的语速聊着天,我在一旁默默听着,有个老人说她有两个儿子,都结婚了,孙子也长大了,但她自己住,他们偶尔回家来探望,来医院一段时间也没有看谁来。我在一旁瞥见她眼角的落寞神情。
“我发现中国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这种病,治不了。”
穷确实在中国是一种病,但比金钱上的穷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穷。不愿意花时间去关心,不愿意给予善良和关爱,这才是病中的人最缺乏最渴望的“药”。
《我不是药神》的主人公最后宁愿自己亏本也要帮白血病患者从印度走私药品,他在法庭上接受判处的时候顿了顿,我以为他要说些正义、呼吁国家抵抗高价药的言语,但他只是轻轻地说了句——我相信以后会好的,会有那么一天的,希望他早点到来。
没有像其他电影充满争斗或者高声呼吁的法庭场景,但却用轻描淡写的方式给人更深的震撼,如同电影里一闪而过的“不要对生活失去希望”的言语,正是在这不经意间,才更觉得“希望”和“爱”是多么的珍贵。
4、
在电影播出之后,有人说电影还是规避了这个事件的根本原因,毕竟在美国也存在天价药但每个美国公民都能享有用天价药的资格,而在中国没法这样做。陆勇案件之所以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社会的劣根性。
看过一篇报道,陆勇起初对于电影的情节和人设是不满意的,而徐峥对他说“电影里的英雄部分属于你,小人物是我。”而不管是小人物还是大英雄,令人欣慰的是结局不是忠于“法大于情”,而是情义战胜了法律,为中国的正义、善良面增了分。
或许如电影台词所说,穷病治不了,但我们仍旧要相信,变好的那一天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