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昨天请了病假,跟同事调了课,今天高烧一退就回来上班,所以课很满,一上午没怎么看手机。中午,老公发给我一条微信,从微信中惊闻于永正老师病逝的噩耗,内心无比悲痛。但是还有一下午的课,来不及缅怀。下班之后,翻开手机,群里全是悼念于老师的消息,悲情再度浮起。
记忆里于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还记得2013年的初夏,在济南育贤小学举行了“本真语文”的研讨会。至今感谢当时的学校领导能给我这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因为于老师也参加了那次研讨会。此前只是从书里,从别人的文章里了解过于老师,知道他是中国小语界知名教育家。但是那次研讨会,当面聆听了于老师的教诲之后,才体会到什么是大师风范。全然没有所谓专家的威严语气和高深言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亲切平和地为我们讲述他与语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表演的京剧唱段,优美动人,韵味十足,让我惊叹于于老师的多才多艺。还有他对公开课的现场点评。那是一堂一年级的识字课,育贤小学对识字教学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用自编教材,公开课就是对改革成果的一个展示。该校师生展示结束后,于老师为了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识字教学成效,当场随机抽测了几个学生,我不由得佩服于老师治学的严谨。而于老师谦逊的语言和爷爷般慈爱的笑容又让他的“请教”是那么自然,消除了孩子们上公开课原本的紧张,也给初出茅庐的执教老师极大的鼓励。多年之后,那些一年级小学生和那位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该庆幸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呀,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有幸得到于老师的指点。
这是我和于老师的一面之缘。虽然人说季羡林之后,中国再无大师。但是人人心中有大师。于老师的博学广识、谦逊有礼、平易近人定义了我心中大师的形象。
大师已逝。我们悲痛于无法再聆听于老师谆谆的教诲,无法再欣赏于老师精彩的课堂。于老师去了天堂,天堂从此便有了朗朗书声。而人间的书声还需要我们去领诵。于老师病危之时,临终之前,依然心怀小语,不忘引领我们语文老师继续前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好这条路。
死亡不是最终的告别,忘却才是。再悲痛的怀念也不如坚定的传承,传承于老师的教育思想,永葆一颗赤子之心。在纷杂中不迷失自我,在曲折中不忘却初心——学好语文,教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