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Bletilla striata (Thunb. ex Murray) Rchb. F.;
别名:白芨。
植株高18-60厘米。假鳞茎扁球形,上面具荸荠似的环带,富粘性。茎粗壮,劲直。
叶4-6枚,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
花序具3-10朵花,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字状曲折;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2.5厘米,开花时常凋落。
花大,紫红色或粉红色;萼片和花瓣近等长,狭长圆形,长25-30毫米,宽6-8毫米,先端急尖;花瓣较萼片稍宽。
唇瓣较萼片和花瓣稍短,倒卵状椭圆形,长23-28毫米,白色带紫红色,具紫色脉;唇盘上面具5条纵褶片,从基部伸至中裂片近顶部,仅在中裂片上面为波状;蕊柱长18-20毫米,柱状,具狭翅,稍弓曲。
花期4-5月。
产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贵州。
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路边草丛或岩石缝中,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 (摘自《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