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获奖人因生活所迫转行公关》代替获奖本身的新闻一跃成为各大报刊头条。这个新闻让太多传统媒体从业者自嘲了很久,当然最后他们也都用脚投票了。
纸媒集体离职的2.0时代,大批知名传统媒体人轰轰烈烈的华丽转身,波澜壮阔,从《外滩画报》出来创办了特立独行的《一条》的前总编辑徐沪生,创办“秦朔朋友圈”的前《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电视人出身的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与马东的《奇葩说》,几乎快称霸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碎片化时间,每次蹲便便都会蹲到脚麻。
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撰文称,“秦朔的离去,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一个传媒黄金时代的终结。“纸媒已死”,已经是几乎无力辩驳的论调;善于直戳社会热点痛点的六六在最近的新剧中,也将一个最常见的传统报社集团的变迁作为大背景,嬉笑怒骂地展示着传统纸媒昔日风光无限,“吃喝不愁”到后期满世界追债,工资都发不出的窘状。听说珠三角某知名报业一年广告额下降60%以上,我简直怀疑就是以他们为蓝本的,满满的都是一个时代的酸楚。
仔细研究这些传统媒体人的转行轨迹,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转行不转岗”地无缝对接到互联网公司的内容运营上,尤其是类似无界新闻,澎湃新闻,网易搜狐等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传统媒体的变体;
其次就是,利用原有的传统媒体的资源人脉和写稿能力变身各大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公关;从乙方变身甲方,前同事前领导们依然经常在各大峰会上活动上欢聚一堂,除了可写稿的题材大幅度缩窄,且写出来的公关文无法像新媒体营销文案那样热热闹闹以外,福利待遇上大多大幅度上升了一个档次,且怀抱着股票期权前景无限,凭着本事吃饭的自由度也让年轻人活得舒适了许多;
最后是,积累完资源和手感练好的最大佬的那拨人,直接就跳出来自立门户了,新闻理想不灭,只是路径换了罢了
那么,当想迈出第一步的时候该怎么考虑呢?我简单做了一个表格:
注:互联网公司相应职位的薪资数据来源于身边转行者的调研,不具备普适性,仅作参考;
想转行的时候,需要先详细阅读相关职位的需求,需要会什么样的工具,如排版,操作系统的逻辑,excel做的是否熟练,基本的PS能力,最好趁业余时间训练好了再去应聘,上手之后也不会手足无措无法适应。
除了硬性条件,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坐标和公司偏好,行业资源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一部分,另外,有没有老司机带路,至关重要!尤其是PR圈,都比较喜欢一拖三,前同事什么的要走走一窝,大家的沟通成本低一点默契高一点,配合起来也顺滑不少。
前两天刚看到@德川咪咪在是什么让你决心离开体制,而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的答案中披露了自己也勇敢地跳出体制,投身新锐的互联网公司小红书了,认识两年,亲眼看着她一边兢兢业业地在报社供稿,一边积极社交,接触大量互联网从业者,并兼职给安全行业的新媒体安在写各种深度人物访谈,在多方面了解了互联网公司和报社的要求差异,自己的适应程度以及前途分析之后,才稳健地迈出了这一步,对新的工作环境有着极高的适应性,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六六写的《女不强大天不容》里,郑雨晴就被动很多,硬是扛着碎片化新闻对传统媒体的一步步冲击,人员的一波波离职,薪水待遇发放的举步维艰等诸多压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扭转每况愈下的报社集团的经营状况,最后实在抵挡不住时代的洪流,才转变了思想,开始接受90后下属的新观念,学习新鲜事物,带领着团队集体投身新媒体。非要到了绝境才转身,虽然电视剧里勉强成功了应该,而现实却往往残酷得多。错过了平台红利期的风口,后来者往往汤都没得喝。互联网时代,唯快不破。
最后我想说,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已经没有了什么“铁饭碗”的概念,或者说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一辈子在一个地方有饭吃,而是去任何地方都有能力吃饭。传统媒体人,明明有手中紧握的笔,在这个良莠不齐的信息冗余时代,如果能够勇敢机灵地跨纬度攻击,写出既有传播属性的爆款文章,又不失深度严谨的内涵和价值,那么不论互联网时代媒体的载体是否会再从图文转向视频甚至于将来的VR,你们都将拥有传递信息和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力量,为自己,为社会都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
互联网带来的跨界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颠覆传统行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产业将会消失,因为所有产业都将会互联网化——by <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