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事关心灵。
如果一个人抬着头的时候,没有看天空,那太可惜了。
如果一个人低着头的时候,没有看书,那也太可惜了。
秦少游《满庭芳》中的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历来受人激赏。与他同时的晁无咎说:“此语虽不识字者,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虽不识字者,亦知是天生好言语”是极高的评价,可遇不可求。
我见过一副对联,应该也算“虽不识字者,亦知是天生好言语”的句子。
这幅对联是: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这幅对联应该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得好友来,如对月、胜看花;有奇书读,如对月,胜看花。我不知道这幅对联的作者是谁,但觉得它说出了朋友和读书的真谛。
这比喻的可贵在于:真正的交友、读书,都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非关功利。对月、看花,进而言之,即使是镜花水月,在爱月亮、爱读书的人看来,仍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不影响心境和感悟。孔子学琴,涵咏优游久之,师襄怪其学得太慢。但孔子终于持文王之声而知文王之为人。琴书一也。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大意是:吟咏作者的诗,读作者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可乎”二字,我们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怎么可能呢”——只要用心读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是著者之心自见。如太史公读孔子之书,足能想见其为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最好的思乡诗。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这是最好的爱情诗。
这是科学永远攀登不到的高度,无论人类登月多少次。读书,便如对着自己的精神故乡。读书,便如依偎着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爱人是最好的朋友。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好朋友和好书本来密不可分。
千里共婵娟,共饮一江水,千江有水千江月。
书如“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书使我们与古人共饮一江水,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道: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在职场上,经常有培训师滔滔不绝地宣讲他们的“人脉”或“学习力”课程的无比重要性,并教人们如何如何发展人脉以及如何充电获取职场竞争优势的千条妙计,但我知道,他们讲的跟这幅对联完全不是一回事。
书中自有黄金屋,说的可不是汉武帝用来藏“颜如玉”的屋子,而是读者的精神家园。
初恋般的感觉,是酸奶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给一本好书更合适。这可不一定指的是新书,正如老酸奶一样,那些常读常新的经典,就像历久弥新的爱情一样,从初婚到银婚金婚钻石婚到来生,无七年之痒,无一日不新,永远有着初恋般的感觉。
书里什么都有,只要你低下头,看进去。有句话说得好:低头需要勇气,抬头需要实力。单是低头看一本书,已经很需要勇气;埋头看进去,需要的已经不止是勇气了吧。
无论“呼作白玉盘”,还是“露似珍珠月似弓”、“晓月当帘挂玉弓”,月圆月缺,都是一个月亮,正如少年中年老年,还是那个人,不过各有风致。
开卷有益,说的不一定是宋真宗赵恒《励学篇》里面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里夹了粮票、房契和天上人间的贵宾。
更多的,是像张潮《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读书如对月,当你低头看书时,你正在月亮之上。而且,你比嫦娥幸运,因为读书还如与朋友同行。
有句话叫做“你是你身边最亲密的六个朋友的平均值”这话很有道理。人的最大价值在哪里?认知!好朋友是可以补脑的。但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能拥有6个朋友哪会那么容易?交六个朋友,可不是买六个核桃。
但是看六个人的书很容易啊,不必像宋濂一样“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也不比如袁枚一样借到书后“虑人逼取”,或者干脆借不到,只能“归而形诸梦”。
古人独居无友,则以山水为友,以琴为友,以书为友。
找到一本好书,对月、看花的幸福感觉。
漆黑的静夜,打开一本好书,低头看一轮月亮。